李健原来在山东荣成市经营水产店,虽然生意还行,但总归是小进小出,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李健总想着另外找一个更好的创业机会。
1999年的一天,李健到日本去旅游。在一个海产品展览馆里,李健发现了一个奇观,里面的一个工作人员一手拿着一条3米长的海带,一手拿着一把菜刀,眨眼间的工夫,就从那条几毫米厚的海带上剥下了足足20层海带膜。更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越往里,海带的颜色越白,口感也越好,海带的最内层叫海带板,价格是原海带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李健心里“怦”地一动,这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创业点吗?如果把家乡的海带做出各种各样的样式,也一定能神奇地增值。这个想法使得李健把来日本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他开始一心一意地想方设法寻找能教他海带加工技术的人。
经过多方面的打听后,李健找上了日本函馆最大的一家海带企业。李健向对方介绍了荣成的海带资源、地理环境和中国的市场,以及对海带剥膜技术的渴望,希望对方能够以技术入伙,双方合作生产。该企业负责人对于这位陌生的来客有些谨慎,并没有直接答复,只是说在适当的时候去荣成市看看。
虽然没有拿到技术,但李健对这个项目却深信不疑。2001年的3月,李健关掉水产店,投入了所有的积蓄,又外借了20万元钱,承包了3700亩海面,开始大量养殖海带,并隔三差五地给日本的那家公司发一些荣成的海带资源照片,并诚恳邀请对方来参观。
终于,在当年8月份的一天,日本公司的代表来到李健的海带基地考察。考察结束后,日本方面非常有兴趣,双方立即进行了合作谈判。但是日本公司始终担心把这项技术教给李健后,他会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冲击本来只属于日本公司的市场,所以久久没有达成合作协议。李健见久攻不下,就决定以退为进,他郑重地承诺,只要日方以加工技术和设备作为股份一起合作,赚钱共享,赔钱则( )承担。在利益驱动下,日方终于愿意教授这项海带剥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