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邹魁增一直以种地为生,因为耕地不多,经济效益有限,他常常寻思着开辟一条生财之道。
邹魁增发现开豆腐坊前景不错,于是拜师学艺掌握了做豆腐的手艺,办起了一家小型豆腐坊,生意很快就做得红红火火。后来,见豆腐坊利润可观,当地陆续出现了三四家豆腐坊,邹魁增的生意大不如前。
眼看卖豆腐的利润减少了,邹魁增开始琢磨:据书本介绍,磨豆腐产生的副产品——豆腐渣中不仅含有4.8%的蛋白质、3.6%的脂质以及9.7%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还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磷脂等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于是,邹魁增与豆腐渣打起了“持久战”,研究利用豆腐渣做食品。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邹魁增成功了。他的方法是在豆腐渣中加入一些常见的配料,经过若干道工艺流程,最后把豆腐渣变成锅巴。他把自己做的豆腐渣锅巴分送给邻居亲友品尝,大家一致说松脆爽口、风味独特,不亚于市场上销售的品牌锅巴。于是,邹魁增把豆腐渣锅巴推销到市场上。因为邹魁增的食品干净卫生,好吃又便宜,颇受人们欢迎,供不应求。
很快,由于自家产的豆腐渣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邹魁增跟其他几家豆腐坊协商,承包了他们的( ),全部用来加工生产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