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0岁的朱孝明背着一台缝纫机来到上海不久,认识了长春市某医药公司驻上海办事员梁斌。
一天晚饭后,梁斌和朱孝明聊天。梁斌对朱孝明说:上海是服装大市场,这里裁缝高手如林,像你这样的手艺,在大上海算不上什么,但到了东北长春却是高手,你不如去东北发财。
朱孝明觉得梁斌分析在行,便于1986年春天,背上行李和缝纫机,揣着36元钱,登上了开往长春的列车。因行李和缝纫机超重,又补了18元的票,兜里就只剩下了18元。
朱孝明在长春市口腔医院附近的一条小胡同,找了一间小房子做裁缝店,同时也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初来乍到,裁缝店又在小胡同里,朱孝明根本接不到活。
有一天,朱孝明愁眉苦脸地在口腔医院墙外溜达。看着医院外人来人往,朱孝明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在邻居身上找到自己业务的突破口呢?朱孝明手艺精湛,擅长做西服和旗袍,做出的西服和旗袍无论是样式还是做工,都是一流的。他相信,只要他做出的衣服被人穿在身上,在( )走来走去,他就不会没有顾客。想到这些后,朱孝明马上开始行动,免费给邻居做服装;如果邻居们主动给钱,他也仅收一点吃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