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在上海闸北区有一家水果店,店主姓于。
一次,于老板从山东莱阳运过来50篓(lǒu)梨,因为路途遥远、颠簸(diān bǒ)得厉害,再加上风吹雨淋,这些梨送来后就开始一批批烂掉,于老板只好把那些烂梨扔到店外。
水果店的对面住着一对儿夫妻,正愁没粮食吃,便把烂梨捡回来,削(xiāo)去皮,挖掉烂的部位,凑合着吃。谁知,这些烂梨吃起来还真甜,夫妻俩很是兴奋,便把于老板扔的烂梨都捡回来,再削好吃。
吃饱了,还剩下一大堆。看着剩下的梨,夫妻俩觉得剩下了还会烂掉,就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拿出去卖。夫妻俩五小块梨片卖一个铜钱,竟然有很多人来买。
等烂梨卖完了,夫妻俩就到于老板那里,说想买他的烂梨。于老板正愁没法处理,当然非常乐意,就把一篓篓的烂梨都卖给了夫妻俩。
为了防止烂梨卖不完彻底烂掉,夫妻俩把烂梨削好后,放进大缸用糖和盐腌(yān)起来。没想到,腌过的梨更好吃了,一上市就卖得很火。
尝到甜头后,夫妻俩到处买烂梨,然后再卖腌梨。
夫妻俩还把( )熬成梨汁,制成梨膏糖卖。结果,梨膏糖一下子就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