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餐厅吃饭,酒足饭饱之后需要埋单时,却发现身上没有带现金。
麦克纳马拉脸涨得通红,很不好意思地对老板说“忘带钱包了。”通达的老板却并不介意,“我知道你信誉一向非常好,下次来一起付吧。”而麦克纳马拉执意叫来了妻子付款。
“要是有这样一张代表个人信誉的卡片带在身上,就不用担心没有现金了。”这次尴尬(gān gà)的用餐经历,让麦克纳产生了创建信用卡的想法。
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好友斯耐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发行了第一张可以在各个不同餐厅签账的卡片——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就此诞生。
起初,麦克纳马拉和朋友的想法是,在商户与客户之间,创造一个提供付账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他们希望从商户那里获取一些费用以保证发卡方盈利,而不是从消费者那里收取费用。于是,他们向一些餐馆老板咨询是否能够支持这种做法,结果只有一个老板表示支持,多数老板并不买账。
虽然支持者寥寥(liáo),但麦克纳马拉与斯耐德仍坚持探索和尝试。两人将目标首先锁定在曼哈顿的餐饮业,经过多次与餐馆老板们的艰难谈判,以自己的身家和信誉作担保,终于有一些老板愿意尝试使用他们的信用卡。
有了商户之后,还需要找到愿意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刚开始也不被消费者认同,最早的一批用户来自于销售经理,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方便地了解手下推销员应酬花销的支出,很好地控制销售成本。最初大莱俱乐部只与14家餐馆签订了受理协议,并向几百人发放了“大莱卡”。
不过,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模式,很快受到了商户和持卡人的青睐( lài),大莱卡很快就普及到了旅游业等其他零售消费领域。
就这样,靠着( )支付消费金额的7%给大莱卡俱乐部,同时( )还要支付18美元的年费,弗兰克初步建立了大莱卡的运作和盈利模式。后来,大莱卡又增加了贷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