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郑芝兰和丈夫一起到广东东莞(guǎn)市打工。
一次,郑芝兰坐火车回老家时,买了一张站票上了车。
车到南昌,一位中途上车的站客随身带了一把折叠小凳子,一到车厢就打开凳子坐了下来。这位旅客的举动引来很多站客的羡慕(xiàn mù),有的说:“如果有人卖板凳,我宁愿出10元钱买一个,也不愿站着活受罪!”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郑芝兰听了,大受启发:如果我去批发一些小凳子,来卖给没座位的站客,生意肯定好!
于是,在回东莞的时候,郑芝兰特地花了100多元钱买了100个塑料小凳。
上车后,郑芝兰把两袋凳子放在两个车厢的连接处,每次拿20个塑料凳到车厢去卖。果然,只卖4元钱的凳子刚一亮相就成了抢手货,不到两个钟头,就卖出去了99个。
列车到达湖北鄂州时,停了几分钟。郑芝兰灵机一动,就在鄂州下了车,到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买了100个小凳子,乘下一趟T126次车前往东莞。不用说,100个小凳子很快就脱手了。
当郑芝兰看到车票上写着“五日内到达有效”后,便当机立断在南昌下车,又买了100个凳子,改乘下一趟车……
就这样,一站一停,一买一卖,到达东莞后,郑芝兰算了一笔账,发现这一趟净赚了700多元,相当于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按照这个模式,从2002年9月底开始,郑芝兰夫妇经营了3个多月,竟赚了4万多元。其中“十一”黄金周期间,两人在两个中转站不断补充货源,7天就赚了近1万元。随后,郑芝兰还发动亲戚朋友,开辟了2条线路,做起了“家族生意”。3条线路每月可净赚4万元左右。
就在郑芝兰的小凳子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一些人受他们启发,在同一条线路也卖起了凳子。于是郑芝兰及时打出“伴你同行”便民服务小组的牌子,除了出售小凳子,还出售晕车药、列车时刻表和报纸等小商品,并备有针线包缝补衣服。此外,他们还帮列车员打扫卫生,获得(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