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在厦门大学上学期间,编写全国第一部由在校大学生自编的英语教材,开办全国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举办的英语讲座,参加香港全球“建诚信,创未来”案例分析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出版《卓越之道——商界巨子给年轻一辈真挚的事业箴言》……
田林三岁那年的一个周末,妈妈张惠芬在厨房做饭,他在客厅的沙发上玩积木。
当张惠芬把炖好的排骨汤往客厅的饭桌上端时,忽然发现田林正用一根木棍拨弄墙上的电源插座。张惠芬吓得大叫一声“儿子别动”,手里的一碗汤“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田林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呆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张惠芬想想可怕的后果,怪儿子不懂事,抱起他就打屁股,儿子越哭越厉害,张惠芬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从此以后,为了儿子的安全,张惠芬在家里立了很多规矩,加上受到那次惊吓,田林似乎知道了有很多事情不能做,干什么事都谨小慎微。隔壁邻居总夸田林是个“小乖乖”,张惠芬听了喜在心头。
然而,“小乖乖”田林上学后,问题却接踵而至:同学欺负他,打得他鼻青脸肿,他也不说是谁打的;上体育课时难度大的动作他不敢做,到了三年级居然还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儿子的表现,让张惠芬夫妇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田林九岁那一年的冬天,正在上班的张惠芬接到儿子田林的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田林在课堂上尿裤子了,你赶紧来学校带他回去换换衣服,别让他感冒了!”张惠芬一听急得直想掉泪。她担心天这么冷儿子会受罪,更担心儿子的未来——因为胆小怕事,循规蹈矩,上课尿急的时候却不敢举手,如此下去,该如何是好?
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从田林尿裤子那个星期开始,每逢周末张惠芬就带他去公园,专挑惊险刺激的游戏玩,可儿子并不“买账”。那一天,张惠芬让儿子攀岩,好说歹说田林总算同意试试。可当工作人员帮他系好安全绳后,他又不干了,张惠芬火了,说:“票都买了,你要是不敢上,我就先走了,以后再也不管你了!”田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刚爬了四五米就吓得直喊,因为注意力分散,手一松,脚一滑,整个人悬在了半空,当即号啕大哭起来。张惠芬无奈,只好让工作人员把他放下来。攀岩失败,也宣告了张惠芬“突击”提升儿子胆量的计划落空。这以后,只要张惠芬说要带儿子去公园,田林就会摇头拒绝。
张惠芬发愁了,后来找到同济、协和医院心理科的专家进行咨询。专家说,改变孩子的某些性格缺陷,不能不尊重客观规律,要注意观察,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否则就会拔苗助长,反而坏事。从那以后,张惠芬再不强迫儿子做冒险的事了,而是逮住机会就会加以引导。
一个周末,张惠芬夫妇俩去商场买东西了,田林独自在家看电视,一档飞镖比赛的节目吸引了他。从几米外把飞镖投到靶子上,田林觉得这种“一箭中的”的游戏很过瘾,看完节目就想亲自试试。他折了个纸飞机,又找了一枚大头针,把大头针绑在纸飞机的顶端,对着客厅里的一幅油画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那幅画刺得惨不忍睹。画被损坏了,爸爸心疼不已。不过,张惠芬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儿子的机会,便给丈夫使眼色。田森心领神会,和儿子一起玩起了飞镖比赛,并不停地夸儿子镖法准。中午,张惠芬还特意给( )做了几道可口的菜,犒(kào)劳他的创意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