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载:“抗战以来六年半的时间中,敌后军民以自己的血肉头颅,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诗。在这无数的史诗中间,晋东南太岳区沁源县八万军民的对敌斗争,也放出万丈光芒的异彩。”
社论称赞:经过了1942年的两个月和1943年整整一年,全沁源8万人,没有几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起“维持会”来;不但一般人不当汉奸,就是沁源的大烟鬼和流氓地痞也没有几个当汉奸的;不但壮年人老年人无人当汉奸,而且七八岁十几岁的小孩,常被敌人成群捉到城里去,他们也誓死不当汉奸。
据悉,沁源很可能是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出过汉奸的县份。当年的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们沁源县八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多次残酷‘扫荡’的考验,敌人选在这儿来‘实验’,算他选在刀尖上了。”当时,为了围困敌人,从县城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山沟里打了五千多孔窑洞,作为自己的新家。县委领导到沟里察看,发现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块块木牌,木牌上写着“正气村”、“坚定沟”、“顽强圪梁”、“伟大山头”……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的领导一一标注在了作战地图上。有一次,刘开基在山沟里遇到几个鼻头冻得发紫的孩子,试探地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一个孩子坚定地说:“这里就是家!”
1943年春节过后,救济粮快要吃完了。这个当口,沁源城关有位老乡,摸黑混进城去,把自家磨盘下埋藏的粮食取了出来。这件事启法了沁源军民,敌人能抢我们的粮,我们难道不能去( )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