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仰(1959~),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三任院长。 
	
 
	张维迎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乡村。很小的时候,他家就有一棵杏树,每到农历三月,杏花开了,每天放学之后,张维迎就会跑去看杏树,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杏是他重要的口粮。 
	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张维迎就迫不及待摘下来吃。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因为没啥吃的,张维迎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张维迎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他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自己吃光了。 
	张维迎于是拿着剩下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他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自家的香甜可口。为此,张维迎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但父亲一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所以,在张维迎记忆里,自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张维迎上大学了,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杏树。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张维迎回到家乡。一到家,妈妈就给他端上来一大盘杏。这杏又大又甜,是张维迎吃过的最好吃的杏。张维迎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回答:“就是咱自家的杏啊!” 
	原来,张维迎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 )。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张维迎因为迫不及待,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所以在他的记忆中,自家的杏总是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