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中科院最年轻讲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第一位外国盲人硕士,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29岁之前,杨佳的生活充满阳光:15岁上大学,19岁留校当教师,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
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命运之手会将这一切全部夺走:那年冬天的早晨,杨佳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她不幸失明。
面对残酷的现实,杨佳选择了坚强——重返讲台。6000多个春夏秋冬,父亲拉着杨佳的手,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清晨8点,杨佳微笑着迎来学生们。然而,他们不会知道,为了不迟到,杨佳6点就在赶路了。
“看不见了可以听,可以录。但是,想要著书立说,必须学盲文。我想写《研究生英语阅读》,那是失明前就想写的一本书。”母亲用厚纸板做了书写框,杨佳在上边打盲文。不对,重打,再不对,再重打。就这样每天几乎20个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三个月下来。杨佳累瘦了十几斤。用汗水和泪水凝结成的书稿,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一部令人起敬的著作”。“前面的道路上,等待我的,不仅仅只是障碍,还有更多的机会!”杨佳从这本书的成功中,感受到新的力量。
2000年,杨佳以全额奖学金的身份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老师规定每天阅读书目至少500页,身体健全的同学都叫苦不迭(dié),对杨佳来说,就更难了。她必须先在扫描仪上把书一页一页扫进电脑,之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读出来。即使通宵达旦地读,也很难完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能靠拼速度。于是,杨佳练出了每分钟400个单词的听书速度,几乎就是录音机( )时的语速了。一年下来,杨佳不仅完成了所有学科,而且超出学校规定,比其他同学多学了三门课程。但同时多出的,还有杨佳的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