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鲲鹏两岁多的时候,父亲王新字忙于系里的教学改革,早早把他送进了幼儿园。
王鲲鹏该上小学时,母亲任晓红又到外地进修,不得不把他送进了寄宿学校。
因此,王鲲鹏从小到大,父母和他交流时间并不多,亲情观念淡薄。王新宇意识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随后,王新宇去请教一位做心理咨询师的同事。同事告诉王新宇,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情商的提高和发展。要想让鲲鹏从一个感情淡漠、内向自闭的孩子,变成一个懂得感恩、积极向上的孩子,就得给他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
同事的话让王新宇茅塞顿开,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的大家庭,祖孙三代、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那份浓浓的亲情,至今让他怀念。这,不正是儿子欠缺的吗?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跟同事说了,趁假期带儿子去乡下住段时间。同事认为十分可行。
回到家,王新宇和妻子商量,寒假将王鲲鹏送到乡下父母那儿,让儿子在那种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学习为人处世。
2011年1月初,王新宇带王鲲鹏回到了吉林乡下老家。
在村头一下车,王鲲鹏就看到爷爷奶奶、叔叔婶子、大伯大娘,还有和他年龄相仿的堂兄弟、堂姐妹十几口人早巳等在那里。亲人们的热情,一时让他手足无措。王新宇适时教育儿子:“冬天,乡下的农活也非常多,塑料大棚里的蔬菜要侍弄,养的鸡鸭牲口要喂,还要劈柴……可鲲鹏你看,这么多亲人,都放下手头的事来迎接我们,就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之间有割舍不断的亲情。这种亲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儿子和孙子,王家山和老伴邀请了家中所有的亲戚来家里一起吃晚饭。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新宇要带儿子去亲戚家串门。到了大伯家,王鲲鹏看到堂兄堂妹和村上的一些小伙伴聚在这里,正在相互说笑,非常热闹。见鲲鹏来了,大家都好奇地问他城里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