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谋略家。
伍子胥原本楚人,世代为楚高官。因受小人构陷,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先逃亡至郑,后又投靠于吴。
到了吴国后,伍子胥见吴国公子光素有大志,便献计帮助他夺得王位,即吴王阖闾。他辅佐阖闾修理法制任用贤能,奖励农商充实仓廪,治理城郭加强守备,又举荐深通兵法的齐人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一带强国。他提出采取“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经过数年努力,最终使吴国在柏举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强楚并攻入郢都。
然而,伍子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报杀父兄之仇。
为解心头之恨,伍子胥请求吴王准许自己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还割下平王的头,把衣物棺木全部销毁,连同尸骨弃于荒野。按理说,冤有头债有主,伍子胥找楚平王报杀父兄之仇倒也情有可原。可他仍不善罢罢休,又让吴兵拆楚宗室庙,妻宫室女,寝大夫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然孙武极力劝阻,但在伍子胥的蛊惑下,吴王根本不听。
其残暴变态之举,连昔日楚国的好朋友都看不过去,说他报仇未免太过分,丧尽天良。伍子胥却不以为然地说:“替我跟他说,我像快下山的太阳已无路可走,所以我违背天理不择手段行事。”日暮途穷、倒行逆施这两个成语就是从他这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