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那年,汪曾祺还小,母亲故去后,父亲晚上带着汪曾祺睡。有天汪曾祺觉得脖子后面长了个“对口”——长在第三节颈椎处的恶疮,因为正对着嘴而得名。父亲当即拉着汪曾祺去看张冶青。
张冶青是汪曾祺父亲的朋友,是西医外科医生。他叫汪曾祺趴在茶几上,找出一包手术刀,挑了一把在酒精灯上烧了烧。因为没有麻药,父亲在汪曾祺嘴里塞了一颗蜜枣。
在汪曾祺没一点准备时,只听得“呼”的一声,张先生已经把汪曾祺的对口豁开,挤脓挤血,再拿出一卷绷带,搓成条,蘸(zhàn)上药,用一个镊子一截一截塞进汪曾祺的刀口。
可当时,汪曾祺并没有觉得疼。因为这个( )已经熟透了,只觉得往里塞绷带时怪痒痒,都塞进去后又有点发胀。蜜枣吃完了,父亲又塞给汪曾祺一颗。回家!
张先生嘱咐第二天去换药。把绷带条抽出来,再用新的蘸了药的绷带条塞进去。这样换了三四次,塞进去的绷带条越来越短。不几天,就收口了。“令郎真行,哼都不哼一声!”张先生对汪曾祺父亲说。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