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岁的绚丽年华,体重却仅有20公斤,先后10余次骨折,11次大型手术,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体多处骨骼被装上各式螺钉重新排列组合,肌肤表面密布手术刀痕……这是命运一个与轮椅为伴、永远长不大的“瓷娃娃”刘大铭的“馈赠”。然而,在鲜为人知的痛苦和绝望尽头,刘大铭成功越洋求医自救,化蝶重生,创造了“不死”的医学神话。不仅如此,在悲喜与生死之间,因爱与孤独,他将躯干给了病魔,而把灵魂留给了生活,一头扎进支撑心灵的文字世界,用满腔热血书写青春华章,先后11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并入围2014年“感动中国”候选人。2014年3月,刘大铭在西北书城举行了《命运之上》作品签售。
1994年4月,赵娇莲生下儿子刘大铭。刘大铭半岁时,肩胛骨骨折,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这种病又称脆骨症,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骨折,严重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医生说,孩子活不过两岁。丈夫是一名军人,很少在家,赵娇莲只好独自带着儿子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赵娇莲的悉心照料下,刘大铭一点点长大,医生的话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
赵娇莲觉得愧对儿子,只要有空就会给刘大铭讲故事,教他认字,将生词抄录在本子上,让他独处时练习。刘大铭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这时赵娇莲夫妻俩起了争执。父亲并不打算让儿子读书,赵娇莲却不同意,她执意把刘大铭送进了幼儿园。
整天在家的刘大铭,对外面的世界早就渴望不已,如今能上学了,自然高兴至极,可好日子不过3天就因一场感冒草草结束。无比失落的刘大铭又回到原点——在一间光线不足的屋子里,客厅的蓝色布艺沙发就是他的全部天地。他窝在上面,或坐或躺,唯一无法做到的就是起身离开,口渴也不能拿到近在咫尺的饮料杯。无聊的时候,他就盯着天花板发呆,盼望着母亲早点下班回家。
“一切关于幸福和艰辛的话题,我从未想过,就像我习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喜欢在午休时看小说;就像我总能在某一时刻看到母亲收拾家务、洗衣做饭的背影,甚至连她唠唠叨叨的话,也印进了我的脑海,在无人的时候会自发地跑出来回放。一切都是既定好的剧情,昼夜交替,永不停息。”每天刘大铭只能在纸笔中释放情感,寻求自由。
“母亲开始变得苛责起来,而我并不知道原因,在那段时间里我感到愤怒却又惊恐,甚至对活着产生了极大的怨恨。她不让我再在舒适的沙发上躺着,而是让我在空闲时下楼骑车;她不让我剩下一口饭,甚至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米也要我捡起来吃掉;她找来一本又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让我一遍一遍做上面的题目;她不再那么轻易抱我上沙发或床,而每次都让我也出一部分力;她不让我在午休时再读一个字,把书放在我够不到的地方;她总叫我看动物世界,边看边唠叨:不够快的动物要被吃掉,不够强壮的也是,不合群也要被吃掉,弱小的总会被淘汰。”
母亲的话就像紧箍咒,每晚都会回响在刘大铭的脑海里,而他小小的生命力在母亲频繁的责骂中愈加( )。要强的刘大铭,似乎和母亲较上了劲儿,他反复练习母亲布置的任务,比如自己喝水、自己站起来、自己睡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