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1820—1903年),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实证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文学奖候选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其作品《教育论》是教育史上的经典名作,而其最有名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该书问世百年来,广泛作为学校和家长教科书,成功培养无数孩子。
“暗示”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起来的方法,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的祖母和我的父亲之间,以及我和小斯宾塞之间,就是这一方法最直接明了的素材。
我的祖母几乎完全生活在祖父的影子下,她从不发表任何意见,一直都是沉默寡言。但有一点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父亲和我。现在,我把它叫做“祖母的暗示”。
几乎是从降生到这个世上起,她就不断发现并毫不掩饰地赞赏我父亲以及我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这孩子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真是不简单”;“看看,我们的孩子精力多旺盛,手脚总是不停地动”;“他哭起来像打雷一样,真是太神奇了”……如此这般。这其实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有的本能表现(我后来才知道的),但在我祖母眼里,这些本能都被她描述为孩子超群的天赋。这种让孩子以为自己很出色的暗示,会导引他走向真正出色的未来。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个人。她经常会说:“看看,这个孩子,手脚不停地动,像在纺线一样。”“这孩子真不一般啊,这么重的东西他都扛得起来。”……结果,孩子完全接受了这种暗示,表现得越来越优秀。
当然,祖母和母亲还有着另外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 )对孩子不道德的行为大发雷霆,狠狠地把犯错的孩子痛打一顿。也许是因为她们从根本上给了孩子过高的暗示,这种痛打不仅对孩子的自信心没有丝毫伤害,还会使他们变得更强。
与此相反,我也常常看到和听到过另一种暗示一一消极的暗示。这种消极的暗示也同样来自于父亲或母亲。他们常常会发出感叹:“我的孩子的确比较笨”;“我的孩子怎么能比得上别人家的孩呢”……听听,世界上没有什么话语比这更让孩子绝望的了,把孩子的命运都断定了,尤其是这种话是出自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