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哇,哭。)
Maggie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宝,狼狈不堪地走出我家。这样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处理伤痛、维持秩序。甚至于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让他们像闯关一样帮你来解决问题,当他们帮你做事的时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孩子摔倒的时候,我们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方法哄他开心;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我们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殊不知,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所以,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摘编自Jenny《中国式父母,正用“付出”毁掉下一代》)
关键词:过度帮助
家庭山:要教不要帮,溺爱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