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季羡林的故事之爱心责任沟通—为何说大师对家人不够好

点击:550


季羡林(1911-2009),国学大师,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

季羡林去德国那年,儿子季承出生。此后,季承对父亲的印象,只是家人告知的墙上的一幅照片。

季羡林回国后,在季承的记忆里,两人也从来没有过那种父子之间的肌肤之亲,甚至连手都没有牵过。但有一个场景令季承印象深刻:一次父亲空闲,摸了摸他的头说:怎么不把头发留起来?像个当兵的。记得父亲在摸了我的头之后,立刻去水缸里舀了一瓢水冲手,使我感到很新奇”季承回忆说。

父子还没来得及熟悉起来,就回北大教书了,只有寒暑假才回济南的家。再后来,季承和姐姐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但是和父亲的感情依然疏远,见面之后还要礼貌地握握手,所谈的也都是国家和天下大事,几乎没有谈过家庭、个人,像是陌生朋友

季承结婚的时候,季羡林送了200块钱,就什么事都不管了。办婚礼时,季承给父亲写了信,写了地址,但当天左等右等不见他来,后来得知,季羡林那天因为找不到地方,就回北大了。

1989年春节后不久,为季家操劳一生的叔祖母过世,在她住院的20多天里,季羡林一次都没有前往探望,也没去吊唁。

此后的7年间,季承的姐姐、母亲、姐夫相继去世。令季承辛酸的是,父亲一次也没有去吊唁,没有去告别。“父亲 无情之人,只是对家人不够好”季承说。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