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曾参(zēng shēn),孔子弟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曾子小时候,有一天跟父亲到田里干活,锄草时一不小心把一棵瓜秧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曾晳(xī)脾气非常暴躁,看到后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去。
曾子经常听孔子讲孝道,看到父亲生气要打他,心想:假如逃跑的话,父亲打不到会更生气,那怎么能说是孝呢?于是就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父亲的棒子打下来。结果,曾子就被父亲一棒子打昏在地。
见此情景,曾晳顿时慌了神。好在曾子很快苏醒了过来,见父亲慌里慌张的样子,赶紧问候父亲:“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该不会累坏吧?”曾晳深感内疚(jiù),不再让曾子下地,而是留在家里休养。
曾子躺在家里,为了让父亲宽心,每听到父亲回来的脚步声,都要忍痛爬起来,弹琴唱歌,装出没事的样子。
这件事后来便不胫(jìng )而走,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当时很不高兴,告诉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子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快去跟孔子解释:“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该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shàn)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孔子却说:“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gǔ sǒu),眼睛是瞎的。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 )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着;但用( )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