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常孔华的故事之爱心上进责任劳动—为何学习好还打工

点击:481


1991年3月,刚刚出生5天的常孔华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路边,被上街赶集的常海山(河南省唐河县苍台镇常寨人)抱回家。

常海山家十分贫寒,妻子杨长慧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má bì)症,落下残疾,双腿严重萎缩,腰部脊椎发生严重变形,不能直立,行走只能靠四肢爬行,被村民称作“马人”。然而,尽管如此,常海山和妻子杨长慧将常孔华视如己出,百般疼爱。

为了抚养常孔华,杨长慧更是吃尽了苦头:青黄不接的时候,杨长慧爬着用脖子顶石磨磨玉米面;为教常孔华走路,在她身上绑一根粗棉布条,然后用嘴咬紧布条“拉”着她站立起来,常孔华每跌倒一次,杨长慧也就会跟着栽倒一次;常孔华生病了,杨长慧将她放进竹筐,一只手牵着绳子拉着筐,一只手爬十里多路去镇卫生院,两手磨得鲜血淋漓,满头是汗,整个人像鬼一样……就这样,在父母的艰辛抚养下,在杨长慧的“马背”上,常孔华慢慢长大了。

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常孔华拼命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学期的成绩都在全年级是前两名,为的就是“上大学、挣钱,好好报答他们”!

同时,常孔华心里还有一个潜伏了多年的梦——治好母亲的病,让她挺直腰杆站起来!可杨长慧听了直摇头,说她这病非得做脊椎jǐ zhuī)切割矫正手术才行,不仅手术难度相当大,有一定危险性,还需要十几万的手术费。听母亲这么说,常孔华的心又沉到谷底,十几万元啊!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常孔华十分绝望,但她又不愿眼睁睁看着母亲这样受苦,于是在高二暑假的时候,她没有回家,而是到了县城西大岗上的砖厂搬砖,以便给母亲买辆电动三轮车,解决她出行的问题——她不想等到未来去报答,她要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现在就报答

那时,每搬一块砖只有一分钱,由于还小,常孔华每次最多只能搬动5块,挣5分钱。为了多挣点,常孔华每天天不亮去砖厂,晚上7点左右收工,中午半小时就在工地啃一口早上带去的馒头。即便这样,每天最多也才挣二十元钱。一个暑假下来,常孔华挣了500多元钱。

当常孔华拿着这500元钱到车行后,一打听才知道最便宜的三轮车也要一两千元。父亲得知常孔华的愿望后,拍着胸脯说:“这钱够了,爸动手改造一辆三轮车来!”说干就干,他立马着手行动,把自己的旧自行车拆掉,又从废品收购站花20块钱买了一个同等大小的自行车轱辘gū lù),拉到镇上的铁匠铺那里焊制成了三轮车的模样,然后用自行车的脚蹬做了两个摇手,用两条链条通过滑轮交叉固定起来,再放上一个包了海绵的木椅子——一辆山寨版的手动三轮车就成功了,并且前后成本只花了300元钱!

当杨长慧平生第一次坐上“轮椅”后,既开心又激动:多好的( )啊!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