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重要缔造者之一。 
	
	
		
	
	
		傅雷尊重孩子的兴趣,但却对孩子严苛。 
	
	
		傅聪7岁半时,学钢琴。可练琴枯燥,傅聪时不时就会偷懒而屡遭傅雷修理。一次训斥傅聪时,性情火爆的傅雷顺手抄起一个装蚊香的碟子甩了过去,正好砸在傅聪鼻子上。至今,傅聪鼻梁上仍留有一道伤痕。 
	
	
		在父亲的威严下,傅聪17岁时已能自觉刻苦,每天练琴七八个小时。就是酷暑天,衣裤湿透也不懈怠(xiè dài)。 
	
	
		1955年,傅聪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夺得“玛祖卡”最佳奖,一举震惊世界乐坛,被誉为“钢琴诗人”。比赛结束,傅聪要留学波兰。临行前,傅雷叮嘱儿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第二天,傅雷便开始给儿子写信。从此,父子鸿雁不断。 
	
	
		他在信中,跟儿子诚挚地道歉:孩子,那次失手,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shú)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他跟儿子谈人生: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我一生作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他跟儿子谈爱情: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国: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他将对儿子的嘱托和关心,密密匝匝(zā)地写进信里,用一个父亲的深情和人生经验,帮远在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儿子解决心灵烦恼。 
	
	
		1981年,为纪念父亲,傅聪、傅敏兄弟俩将留存的家(  ),选编出一册交给三联书店出版,于是《傅雷家(  )》得以面世。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