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曹魏政权奠基人。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率斩首。
一日,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然一只斑鸠(bān jiū)受惊从田中飞出。曹操坐骑因此受惊蹿(cuān)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bù),要求军法处置。
主簿十分为难。
曹操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当即抽出随身所佩之剑要自刎(wěn)。
左右随从急忙上前劝阻。
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
曹操听了,也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于是,拿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zhì)在地上。“割发权代首。”曹操说。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今天看来,割头发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古代人却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是大不( )。因此,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