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shú)回来,待回国后就可以到官府去报销,并将领取一定的奖励。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国外去,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便掏钱将其赎了回来。
子贡回国以后,并没有去官府报销——因为他觉得做好事要奖励,就会变得庸俗(yōng sú)。
后来,那个被赎回的鲁国人把自己的情况讲给别人听,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子贡做好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听说后,不仅没有表扬子贡,反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原来,孔子认为,因为子贡没有到官府报销,就会导致其他人到国外后,碰到类似情况而袖手旁观,或是擦肩而过。
理由是:假如他们回到鲁国后,去官府报销,就会被讥讽为不高尚;假如他们不去官府报销,则自己就会遭受损失。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也就是说,子贡的行为将会( )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并将导致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