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波,“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1993年4月的一天,陶艳波被医生告知一个噩耗:自己8个月大的儿子杨乃斌因为发烧导致重度耳聋。陶艳波顿感天旋地转,一下子瘫倒在地。“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陶艳波泪水涟涟,咬牙对丈夫说。
接下来,夫妻俩双双请假,先后带着孩子辗转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跑遍了三个地区所有的大医院,得到的结果令陶艳波夫妇失望而痛心:耳神经坏死,听力一级残!
就在夫妻俩万般无奈准备回老家时,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老专家跟陶艳波说:“正常的孩子语言恢复期是在0~7岁,如果错过这个语言恢复期,7岁之后声带变了,孩子就终生不会说话了。”他同时告诉陶艳波夫妇,北京有一家聋儿康复机构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老专家的话让陶艳波看到了希望,她以最快的速度报名去参加了培训。经过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她终于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到家中,陶艳波开始用唇语教孩子说话。她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元素,衬衣、裤子、水、杯子什么的都编成卡片,上面画图,下面写字,背面写上拼音,让孩子用手摸着她的声带,感受她声带的变化,再看她的口型怎么变化,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费劲。尽管如此,陶艳波还是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旁人都听烦了,但陶艳波仍坚持着。
一年后,杨乃斌只能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根本听不清他说的什么。亲戚邻居都劝陶艳波别再白费力气了:“这孩子肯定学不会说话。”可陶艳波没有放弃。她说:“只要坚持不停地教,儿子一定能够学会说话。”
果然,杨乃斌5岁生日那天,爸爸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小乃斌可能是够不着,伸着胳膊,特别着急地喊了一声“妈”!尽管含混不清,但两口子还是惊呆了。“儿子会说话了,我儿子会喊妈了!”陶艳波拥着儿子喜极而泣。一旁的父亲也激动得泪花闪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这一声,让陶艳波教孩子练习发声更有信心了。
2004年,杨乃斌上小学五年级。陶艳波从电视里了解到佩戴人工耳蜗对听力大有好处,于是东拼西凑了20万元,让杨乃斌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蜗手术。杨乃斌的左耳之后有了70%的听力,能听到3米以内的声音。从此以后,陶艳波更加努力地教儿子说话。
2015年6月,杨乃斌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母子俩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我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我( )努力可以创造奇迹!”陶艳波说。
2015年2月27日,陶艳波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她的名字瞬间红遍大江南北。
2016年,杨乃斌通过考试被天津红桥区残联聘用,成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他说:“妈妈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我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把爱传递给更多的残障人士。”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