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浙江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
9岁那年,王争在母亲唐惠珍所在厂里的配电房玩,结果不小心碰到了高压电线,导致双臂高位截肢,失去变成婴儿,处处需要照顾。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想方设法让儿子树立活下去的信心。母亲安慰王争:“别担心,以后科学发达了,给你装上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手臂!”爸爸还买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对儿子说:“我们给你取名王争,就是要你争气,眼下你遭遇了不幸,可你一定要争气啊!”
痛苦一段后,王争渐渐平静下来。母亲继续跟儿子鼓劲说:“争儿,没有双手还有双脚,只要下苦功,双脚可代替双手。”王争痴痴地想着,点点头,扬起坚毅的小脸。
刚开始练习用脚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时,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服,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时,撒在桌上的饭粒比送进嘴里的还多……唐惠珍看着心酸,要帮忙,但被儿子拒绝了。就这样,王争借助双脚,顽强地对生活中每个动作进行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王争还强迫自己在床上做躺倒起身动作100次,不完成不罢休。他咬牙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10个脚趾像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为了练习脚趾的灵活性,王争让母亲将一双筷子强行插在脚趾间,掉下来再夹。为了充分发挥嘴的作用,他总是咬着一支钢笔……终于,王争的双腿可以自由地奔跑,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等等,别人会的他也会了。
为了不让儿子因为失去双臂而有自卑感,唐惠珍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把儿子送回原来的班级就读,而不是留一级。“争儿,你一定会赶上学习进度的,你( )别人差。”唐惠珍鼓励王争说。但写字成了王争的一大难题。母亲规定儿子每天用嘴写200个字,用脚趾写100个字。在妈妈的严厉监督和耐心鼓励下,王争每天坚持完成任务,即便有时生病,第二天也会把前一天的补上。一段时间下来,王争用嘴写字变得顺畅,字迹也工整漂亮了。
父母还拜托老师多“敲打”他们的儿子。学校里,老师上课时常常提问王争,还把他写得并不特别出色的文章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出来;让他当中队长,春游活动还让他当队长;下课后,同学们仍像以前那样找他玩,一点也没把他当成另类……这一切让王争备受鼓舞,心态逐渐回到了出事前。
在良好的环境下,王争奋发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小学毕业,摘取了令人羡慕的“宋庆龄奖学金”;初中三年,不仅学业出色,还练就了一身电脑“绝活”;高中毕业那年,获得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殊荣,还成为学校唯一一名学生党员;2001年6月,高考取得651分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破格录取。
2001年9月,王争在母亲陪同下到学校报到。与王争同居一室的三名室友都想帮他做点什么。然而,当王争搬出一台带去的电脑开始摆弄时,他们的目光变得惊奇。那晚,王争脱掉鞋袜,抬脚拧亮台灯,坐在椅子上用双脚娴熟地敲打键盘,看新闻、逛论坛、发帖子、打印资料、处理邮件,一切都得心应手。见室友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王争微笑着说:“我是初中时开始接触电脑的,很快就学会了用脚上网。”说话间,桌上的手机响了,他低头从桌上叼起一支笔,用笔尖按下接听键,伏身趴在桌子上,很快用肩膀和下巴夹起手机接听起了电话。接完电话,王争用嘴咬着笔,用笔尖发起了短信,速度比正常人还要快。看到这里,三名室友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赞叹说:“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大学期间,王争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并积极锻炼体能。凭借优异成绩和出色能力,2005年8月,王争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年又转入攻读博士生学位。2007年11月,王争获得浙大举行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成为浙江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