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亚历山大,美国律师,世界上最后一个“铁肺”人。
出处: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席卷美国,无数孩童因此中招,出现四肢瘫痪、发热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生命岌岌可危。亚历山大就是其中一员。
1952年的一天,在外面玩耍的亚历山大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他还不知道,那一天会成为他人生里最后一个直立行走的日子。接下来的五天时间,他的身体功能迅速衰竭,无法站立、无法开口说话,到后来甚至无法呼吸。父母紧急将他送往医院,得到的却是医师宣布的死亡通知。
所幸,命运在最后时刻为亚历山大留下了一道光。另一位医生走进来为他重新做了检查,并对他实施了气管切开术。手术结束后,他和许多同样患病的孩子一样,被装进了一个冰冷的“铁肺”里。在使用过程中,患者整个身体都要被放进这个连着气泵的铁盒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气泵释放压力时,空气随着气压流入身体;气泵加压时,体内的气体则被挤压排出。周而复始,人体的呼吸机能就这样依靠外力保持下来。
得益于铁肺的帮助,亚历山大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命。但由于一刻不能离开这台笨重的机器,让他几乎告别人生里的全部乐趣。讽刺的是,在他患病后几个月,美国医生便研发出了针对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孩子们得以免除患病风险——亦即,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身患小儿麻痹症的“铁肺”人。
经历过肆意奔跑的快乐,再陷入到只能卧床的困境中,很多人应该都会感到绝望。但亚历山大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身体不能动,他便学会了用嘴来生活,读书、画画、打字……凡是可以依靠衔住某样工具来实现的动作,他都可以独立完成。“我讨厌只是躺在这里看电视。”聊起自己当年的生活时,他常常这样说。
或许是积极的心态,为亚历山大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1954年,他遇到一位来自迪梅斯慈善机构的治疗师,并在她的帮助下学会了“青蛙式呼吸”——努力压扁舌头,通过打开喉咙的空隙,来把空气“吞进去”。这样的呼吸方法很费力,却能让他短暂地离开铁肺的限制。亚历山大于是开始了努力的练习,哪怕几近窒息也没有放弃。结果,他从短暂离开铁肺,到独立移步到走廊,再到径直走进院子,他的康复获得奇迹般的飞跃。他的精神也因此好了很多,重拾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叼起笔杆开始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靠着坚毅执著,亚历山大成为第一个没有参加体育课却仍顺利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小儿麻痹患者的奇迹。
但在亚历山大眼中,他要实现的目标不止于此。他还想要上大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追梦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学校拒绝了亚历山大的入学申请,理由是他“过于残废”,并且没有打过疫苗。连死亡都经历过的他,自然不会因为这一句轻飘飘的拒绝而放弃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都在坚持不懈地和校方软磨硬泡,终于获得了转机。校方最终决定接纳这位特殊的学生,为他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就这样,亚历山大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的铁肺,进入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他的大学生活就此展开,并用15年时间拿下三个大学文凭。在此期间,他没忘记自己的梦想,终于在40岁那一年顺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疾病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成为他实现梦想的负担;相反,反倒可能是疾病激发了他的斗志。
在可以离开铁肺时,亚历山大便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出庭,为成千上万的客户提供帮助。当咨询者见到亚历山大办公室的铁肺时,常常先满脸惊讶,继而是感慨万千。“如果他连这种事都能处理好,那一定能找到办法解决( )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想法,前来向他求助的客户络绎不绝。
到74岁时,亚历山大无法再负荷铁肺之外的生活,于是重又回到“铁肺”里。之后,他选择了出书。借助一根绑在棍子上的笔,他用嘴敲下心里的每一句话,最终整合成一部完整的自传《我的“铁肺”人生》。在被问及为何要写出这本自传时,亚历山大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想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