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玲(北京清华大学燕园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出处:家长学校
果果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是果果不能面对困难的性格却让妈妈有点担心。
比如,在幼儿园手工课时,其他小朋友都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做着手工,而果果把材料拿在手上看了一眼就说:“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会做。我不想做了!”老师鼓励她可以尝试一下,可是果果还是摇摇头不肯做。在家里,果果和妈妈一起玩拼图游戏,果果也经常会说:“太难了,我拼不好!”然后就把拼图扔到地上,伤心地哭起来了。
果果妈妈很担心女儿这种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的行为。为什么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果果却没有勇气面对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则消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28名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儿童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研究,前后持续了50年的研究结果证明,早年的智力测验不能准确地预测晚年的工作成就。特尔曼研究发现,造成成就大小最明显的差别是他们个性心理品质悬殊,成就最大的人在心理品质上拥有如自信、坚持性、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等特征。而那些学习成绩和工作上平庸无为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应有的心理品质的素养。可见,不怕困难是一个人优秀的性格特质。家长应该重视,并通过正确教育和引导使得孩子养成不怕困难的性格特质。
那么,导致孩子畏难情绪的不合理教养方式有哪些呢?
1、家长过度溺爱:有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对父母撒娇。而父母也赶紧帮忙,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这样做也只会加强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想找爸妈解决,而不是试着自己解决。
2、粗暴对待孩子:孩子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家长如
果粗暴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就会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担心做不好事情被责罚,而不愿意去克服困难,有困难就容易退缩。
3、过于看重结果:如果家长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结果时,才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看不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给予鼓励,那么孩子就会过度的看重结果,最终导致孩子担心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而惧怕困难。
4、对孩子过高期待: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
5、不当表扬和批评:适度的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泛滥的表扬则会让孩子变得内心脆弱。比如有些家长,经常很空洞地说:“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是最好的,没有问题的。”这反倒让孩子担心自己挑战困难失败而失去最棒的地位,而放弃挑战困难。另外,如果家长总是挑毛病贬低孩子,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
鉴于此,在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品质时,除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外,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允许孩子表达受挫的情绪。孩子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比较直接,心里有挫败感的时候,经常会立即不开心甚至哭闹。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可以说:“哦,妈妈知道你现在有一些挫败感哦”、“妈妈知道你遇到一些困难!”当孩子被父母理解时,内心往往会被注入力量,也不会以失败为耻。而不要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瞧你那点儿出息!”这些不理解的话,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懊恼、进而增强挫败感,害怕困难和失败。
2、强化孩子应对困难的行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记录下来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当他以后面临困难而想退缩的时候,可以讲讲孩子上一次战胜困难的故事,鼓励孩子向不怕困难的自己学习。
3、耐心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有原则,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哭闹,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应当教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当然,也不能人为地制造紧张、恐吓的气氛,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引导孩子。
4、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代劳。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做决定、执行决定,而应作为孩子的贴心“顾问”,问他们提供建议,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实施。比如,可以将孩子认为困难的事情,划分成小目标,适当降低难度。孩子达到小目标时,再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前进。拿拼图来讲。如果孩子对整张拼图感觉到畏惧,那么可以先让孩子拼好1/3。当孩子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之后,在拼接下来的部分。让孩子渐渐认识到,大的目标只要一步一步去努力,都可以达到。
5、恰当支持孩子解决难题:当孩子遇到较( )困难向家长求助时,家长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回馈。比如,与孩子一同分析原因,或者是鼓励尝试新方法。家长的支持,将会大大增加孩子心中的力量感。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