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玲(北京清华大学燕园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出处:家长学校
王女士很爱自己的女儿,平时为了女儿,付出很多。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女儿的吃穿用在班里都不曾落后谁;而且,为了给女儿请好的家庭教师,王女士身兼两份工作。
有一天,王女士生病了,没有办法做女儿爱吃的炒菜,于是就简单地做了一些炖菜和拌菜。女儿回到家就一脸不高兴。王女士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不能着油烟。女儿嘴巴一撒说:“就你事儿多!”一句话说得王女士很心寒。
今年暑假,王女士带着父母和女儿出去旅游。到了一处公园,大家都累了,好不容易看到一处凳子,女儿跑过去一屁股坐在上面,开始拿出手机玩手机,也不给外公外婆让个地方。老人只好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歇脚,女儿却无动于衷。
这些事情都让王女士心里很难过,她真怕自己对女儿的付出竹篮打水一场空。
先来看看造成孩子不懂关爱他人的原因。
1、物质满足过度,忽视精神培养。家长都是很爱孩子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爱孩子理解成了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可能导致最终家长很辛苦,换来的却是孩子的( )。更合适的做法是,物质满足适度,在精神上多关注孩子的需求。千万不要通过物质的满足,来补偿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遗憾。这种过度泛滥的物质满足,让孩子觉得得到一切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的。而缺少精神的交流又会让孩子的内心有很多不满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很难对父母家人升起感恩之心,也不知道宽容、忍让和关爱他人,常常是眼里只有自己,任性而自私。
2、家长保护过度,孩子不懂付出。很多孩子在溺爱下,把“人人爱我、人人为我”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在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然而,被无原则的爱泛滥满足的孩子,却很缺少这种体验的经历,也就不懂关爱别人。
3、父母错误观念,孩子自私自利。有些父母面对现实社会中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或者是高度的竞争压力,自己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觉得把利益让给别人是弱智,是傻帽,会导致吃亏。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教育孩子去爱别人。比如,母亲带着女儿去乘公车,车上上来一个老人,母亲假装让女儿低头假装没看到。表面上看,是为了女儿好,但是实际上大错特错,孩子会因此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连对父母也难拿出关爱之情了。
再来看看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爱。
1、生活中灌输意识。父母在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孩子精神食粮的滋养和满足,多去与孩子探讨内心的感受。比如,多给孩子讲一些孝心故事,平时看到好人好事,也可以就这些小事体现的关爱意识和孩子交流。
2、家庭中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的付出!”“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孝敬老人,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在公众场合,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意义。
3、付出后积极肯定。多给孩子付出爱心的机会,绝不能因为孩子忙于学习,而阻碍他适当做一些奉献。并且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孩子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可以轻轻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竖起大拇指等。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