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鱼;出处;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小学五年级时,小原转学到我们班,他瘦小、腼腆,不爱说话。班上的“小霸王”经常带着一些调皮的男生欺负他。
有一天放学,轮到“小霸王”做清洁,他却一把抓住准备回家的小原:“今天你替我做!”小原老实,便放下书包默默打扫起来。“小霸王”趁着小原在拖地,将他的书包一把扔到水桶里。小原去抢书包,“小霸王”又踢了他一脚。周围有同学看不过去,赶紧报告给老师。结果,老师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顿。“我……我……我没有打架。”小原怯懦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听到这句话,小原哭了起来。之后他变得越来越阴郁,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从教室里消失了。后来有人看到他去当服务员了,那时候他还不足13岁。老师轻飘飘的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一把利刃,将小原的生命力切割得干干净净。
我不去猜测老师为什么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但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而喜欢这句话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小时候,我被院子里的一个同龄小男孩欺负。他不仅抢我的东西,还动手打我。我也不甘示弱,打了回去,结果两个人都伤痕累累。可回家后,我不但没有得到安抚,还被我妈打了一顿。“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要是没做错什么,人家为什么打你?你自己好好反省!”一句话就将我怼得说不出话了。
让孩子学会反思很重要,但是过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击了。如果孩子本来就很委屈了,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还要去质疑他、否定他,久而久之他就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巴掌”理论不仅不会将孩子教育得更好,而且会将孩子的生命力拍下去,让孩子缺乏自信、过分敏感,让孩子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被欺负也只会打落牙齿往肚里吞,陷入自责的旋涡无法自拔。
为此,我特别羡慕一个女生,她有一个勇敢的父亲。那天,她被同校的一个混混缠上了。在纠缠中被教导主任发现,两个人都被训了一顿。女生性子耿直,宁死不认错。女生的父亲憨厚却也耿直,死活不认为是自己女儿的错。教导主任便说了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去找别人?”女生的父亲想反驳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突然,女生的父亲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打了那个混混一个耳光,并质问道:“你说,( )?”大家都蒙了,那个小混混更是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而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