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知名美籍华人作家、画家。
一天,刘墉的女儿刘倚帆放学后到厨房跟妈妈不断地讲:“I hate! I hate!”
刘墉就跟过去问她恨什么。刘倚帆没答腔,还是妈妈说话了:“她不喜欢体育老师。”接着,刘倚帆就发起脾气来,重重地跺脚,说恨体育老师。
“你为什么恨体育老师呢?”“因为他太凶,又总是把球直接丢给我,我怕打到眼睛,就接不到。”刘墉笑了起来:“那么应该怎么丢球呢?”“应该先扔在地上,让球弹起来,不要直接扔过来。”“有没有同学喜欢这老师?”“有,是那些体育特别好的,老师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不过在音乐课上,老师对我特别好,我喜欢音乐老师。”这下刘墉懂了——女儿不喜欢体育老师,是因为老师没给她特殊待遇。
就这件事,刘墉后来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
问题是,你的体育好吗?如果你不好,老师为什么要对你特别?如果你在体育课上像在交响乐团里,坐“首席第一小提琴”,老师又能不对你刮目相看吗?还有,你会不会因为老师没有特别重视你,因为你不喜欢他,就愈不好好表现、愈不跟老师合作,结果恶性循环,老师愈不喜欢你了呢?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是那“得到”应该是“赢得”,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硬要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小时候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那时刚升上六年级,美术课由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教,他不知道我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没对我特别,我当时想:“天哪!我这么棒,你为什么没发现?还说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于是我也恨那老师,对那老师消极抵抗。结果,你知道吗?我居然是班上惟一一个因为不好好做作业,而被美术老师打手心的学生。一直到今天,我都能记得,伸直了手,被处罚时,全班同学惊讶的眼光。而且,那一年也是我一生中美术成绩最差、又进步最少的。你说,这种敌视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好?
让我说个故事给你听:有个学生不喜欢英文老师,到处说他恨英文课,恨那老师。他消极学习,当然成绩不好,那个英文老师对他也愈头痛,总责骂他,他也就愈恨老师。有一天,学生的爸爸听到儿子又说恨老师,就问:“你的英文好吗?”“不好。”“怪不得你恨老师,因为你学不好,所以用恨老师来作借口。”学生的爸爸说,“你可以恨他,但是你要英文特棒,说他讨厌才有人听,否则人家只会说你是酸葡萄,对不对?爸爸给你找个家教,专教你英文,把你教得棒透了,气气那老师好不好?”孩子听听有理,就特别用功学英文,成绩也直线上升。学期结束后,那父亲又问孩子:“你现在英文棒了,可以去狠狠地批评他了,你甚至可以去校长那儿告他教得不好了。”没想到他微微一笑:“爸爸!我不但不恨那老师,反而喜欢他了,因为他对我愈来愈好,昨天还把我叫起来夸赞呢。”
好,我的故事说完了。你明天要不要跟我去打网球?你要不要跟我玩丢球? 不过我先跟你说好哟!我的球( )是直接丢给你,不会先扔在地上,再弹到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