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的暑假,马卫初中毕业,虽然中考的分数不错,上了中专线,但能不能录取还很难说——那时才恢复高考中考不久,学校少,招生数更少。 
	老爸说:“老幺,你别老想着读书,去跟哥学木匠。”马卫的头一下子大了,他最不愿意的就是听那锯子的声音,刺耳呢,听久了让人烦躁。但马卫不敢老爸争,只好背了个书包、一个小铺盖卷,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哥那儿。 
	第一天,哥给马卫讲下料;第二天,哥给马卫讲工具;第三天,哥给马卫讲拉锯子如何用力,如何掌握平衡,不然累死了还干不好活;第四天……总之,哥是个有耐心的人,要把马卫教成个小木匠。 
	可马卫心不在焉,不好好学做活,还狡辩。于是,哥对马卫实行奖励政策,如果认真学了,就让他把不用的边角废料捆起来,拿去当柴卖,卖的收入归( ),一斤柴能卖三分到四分钱。这下马卫有积极性了,认真学起来。因为有了这笔收入,马卫就可以买书看了。那时候,马卫最想买的书是老舍的《骆驼祥子》、曲波的《桥隆飚》、黎汝清的《万山红遍》等等。 
	当了一个半月学徒,马卫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中专,没有一下“跳出农门”,但也是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呵。谁都知道,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跨进大学校门了,至少考个中专没有问题。  
	很多年后,马卫大学毕业回到老家。老爸、哥、马卫,仨人在一起时,马卫才明白,当年老爸叫他给哥当学徒,并不是想让他做木匠,而是磨他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