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智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钱学森的故事之学习活动创新—为何中国不出杰出人才

点击:904

  

钱学森(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那是一段令他最为难忘的青春岁月——

博物老师教给同学们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

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只要跟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

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

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可以说学得痛快,玩得也痛快,天黑才回家。

在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大家不怕考试,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

钱学森曾和一位华裔教授聊天,他们都谈及: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 )得如何”;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