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美籍华人马振翼在美国加州创办了一家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一天,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妈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者耶鲁。”
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很无奈。“No,我做不到!”他说。“为什么?”妈妈跳起来,“我儿子的分数接近满分。他要进不去,简直没天理了!”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这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后,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
在美国,即使是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也照样会被哈佛大学刷掉。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顶尖的大学也有类似情况。
据了解,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大学,平均录取分数线只有2050~2300分。“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工作主要看考生三点: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成绩不仅看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你要想进美国一流大学,光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
可是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这些学生除了功课,往往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他们的爸妈却要求他们入读常春藤盟校。这些学生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要不就是去敬老院做义工或者当运动会的志愿者,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也看不出参与者的个人想法和热情。“我了解你做的课外活动后,仍不能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并教导他们,“年轻人最大的课题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要做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尽管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但对于国内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做。马振翼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课外活动是否能体现孩子的个性?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让名校做出是否录取他的考量——甚至在孩子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 )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强调,大学考察学生的课外活动,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能突出你能力的活动,就是好活动。假如你参加了3个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担任了领导。因为后者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以有突出表现为好。参加社团不能说明什么,在社团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