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伦是个天生的“工科孩子”。
他小时候非常喜欢与科学有关的动画片,这些理科方面的知识他几乎无师自通。在会说话之前,他就学会了认识几何图形和数数,识字之前他已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上幼儿园后,他常常缠着大人读机械工程方面的科普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有“工科味”。
为了让他各方面平衡发展,家长特别注重对他进行人文方面的培养,常带他接受艺术熏陶。然而,“后天拗不过先天”。带他去赏花,他关心的是电瓶车的轨道;带他去听音乐会,他考虑的是琴键的“动力学”……
金亚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阅读和作文成了他最害怕的学习科目,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得要领。跟老师和其他学生家长交流之后,家长发现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数理化成绩特好、英语成绩一般、语文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做阅读题驴唇不对马嘴,用理科思维单纯的因果关系来解答有着丰富文学背景的题目;作文则写得干巴巴,没有文采。
家长通过考察补课班和查阅资料,决定自己对他进行读写训练。在阅读训练中,家长鼓励金亚伦完整地阅读一些名著,效果比较好。由于大多数教辅书上的文章是截取名著的某个片断,所以金亚伦很难领悟整本书的结构和精髓。家长于是给他选了一套《纳尼亚传奇》,鼓励他将全套7本书看完。
然后,家长用图表方式——“工科生”普遍很喜欢的学习方式,把每个故事的结构分析给金亚伦看。比如1/4篇幅的时候,会出现第一个矛盾点;全文3/4篇幅的时候,故事会推向高潮,疑团会揭开等。这样的阅读,符合孩子一板一眼的思维模式。金亚伦渐渐发现,以文字为载体的语文,和以数字为载体的数学,其实某些层面是( )的。当他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词汇之后,阅读和写作都上了一个台阶。
以前,金亚伦最害怕概括总结,比如“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现在,他有了阅读名著的底子,就有了归纳总结的自信心,甚至会点评作者的写作技巧。虽然这样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仍有很大出入,但是比他从前不知所云的状态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