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的时候,鹿姗姗在很多朋友的强烈邀请下注册成为了Face book的会员,之后很快就被这个虚拟友情网站“绑架”……张口闭口都是Face book。因为忙于这类事情,她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直接的后果是,老师发现她上课无精打采。
远隔重洋,姗姗焦虑的父母联系到了学校的老师、学校的青少年辅导老师和房东。他们则说:网瘾并非毒品,父母不需要太紧张,更不要强行命令孩子戒掉网瘾。他们说,他们一定会努力引导姗姗发现生命中其他“新的兴奋点”,并且让孩子在这件事情上逐渐学会自律。
有天晚上鹿姗姗通宵玩Face book,第二天早晨她实在撑不住了,可怜兮兮地对房东太太说:“我今天可不可以不上学?我头疼需要休息。”房东太太坚定而温和地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学校,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会把你所有的行李都丢出去。因为你住在我家,我有监护你的责任。玩通宵是你的权利,去上学是你的义务。”鹿姗姗只得去上学。
随后,房东太太打电话到了学校,让老师当天对她多加关照。老师当天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她,课后让她帮忙搬东西,放学前还让她参加了例行的协调小组活动,帮助一对有纠纷的同学做调解工作。
一天下来,一向精力充沛的鹿姗姗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崩溃。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打电话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她还得做例行的家务,帮助房东太太检查垃圾分类,并清理狗窝。当晚,一身疲惫的鹿姗姗9点不到就( )了。
次日上午,鹿姗姗给青少年辅导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请她担任自己的“网络督导”。“网络督导”可以随时随地检查她的上网记录并控制她的上网时间,这是教会帮助国外青少年在“提高网络自制力”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得知这些,我对美国的这位房东太太竖起了大拇指。她自始至终没有对姗姗说过一句“少玩一点Facebook”,然而她把握时机,一招就点中了孩子的要害。
如果故事仅仅到这里,还算不上精彩。房东太太接下来买了一架钢琴,她们一家没有人会弹,也没有学琴的打算。买这架钢琴就是专门给姗姗用的。她在与姗姗父母的沟通中得知,姗姗曾经学了5年钢琴,后来半途而废。于是,她想到了这么一个“新的兴奋点”。她开始付费给姗姗,让姗姗在她喝咖啡的时候弹琴给她听。在鼓励下,姗姗重新开始了练琴。同时,房东太太给她报名参加了本州青少年钢琴比赛,以一件晚礼服为诱饵,让姗姗找到了拼命练琴的动力。她还带姗姗去参加一些青少年的音乐沙龙,让姗姗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教会的儿童唱诗班也向姗姗发出了做义工的邀请,请她在他们排练的时候做临时伴奏,如果姗姗的琴艺不断进步,说不定哪天她也可以在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里一展风采……这些措施都点燃了姗姗的梦,曾经因为枯燥而懈怠的练琴一下子变得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