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儿童性教育专家,“儿童性教育第一人”。
胡萍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他的一个同学跳级到五年级去。因为觉得自己比他学得好,便也要跳级。
胡萍告诉儿子,如果你要跳级,就要花时间学习落下的课程,而且跳级后的学习会很吃力,不像现在这样轻松。但坚持认为他可以跳级并保持好成绩。看他这么坚决,胡萍决定支持他,便到书店买了补课需要的书,然后找校领导谈了儿子想跳级的想法,校领导同意了。胡萍又提出给孩子选择上课的自由,他喜欢的课就上,不喜欢的课可以不上,用来自己看书学习。校领导开明,也同意了。
孰料,跳五年级一个星期后,儿子告诉胡萍,他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原来的班级,不跳级了。胡萍差点晕倒,但很快镇静下来,没有责备他,只是担心儿子回到原来的班级会被同学嘲笑。后来,胡萍才知道,他是嫌五年级的作业比四年级的还多,一点不轻松。
“跳级事件”并没有在儿子心中留下阴影,却留下了他不愿意再按部就班上学的后遗症,他还是碰到喜欢的课才去上,不喜欢的就不去——儿子不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他太喜欢胡思乱想,学校教育又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胡萍同意他不去学校上课,但同时规定他必须参加学校的每一次考试,如果成绩低于90分,就必须回教室老老实实地上课。儿子答应了。
尽管校长了解孩子的个性,但班主任非常不高兴,影响了班里其他同学。胡萍只好经常往学校跑,努力和班主任及其他老师沟通。他们总是劝胡萍不要太迁就孩子,但胡萍知道胡萍这不是迁就孩子,而是尊重孩子。
结果,胡萍的尊重很快结出“恶果”:儿子数学测验第一次只得了70分。胡萍问:“明天回学校上课吗?”“不回!”儿子态度坚决。接着数学测验的成绩是72分。胡萍又问:“明天回学校上课吗?”“不回。”儿子坚持着,但声音已经没有先前响亮了。胡萍说:“好吧。”
第三次,儿子的数学测验成绩又是70分。这次没等胡萍开口,儿子先说了:“妈妈,我还是( )学校上课好了。”胡萍就等儿子自己说出这句话来,一个月的时间,他终于自己认识到不听老师讲课是不行的!
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胡萍非让他去,孩子即使去了,内心也有抵触。如此折腾一番,成绩虽然下降了,但是儿子学会了自我教育,自己认识到了上课的重要性,这比成绩重要一百倍!而且胡萍坚信,只要他自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会更自主,更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