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在小镇念书,读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是落户在镇上的上海女知青,教数学,成绩年年全校第一。但她脾气不太好,经常骂学生,骂得不解气的时候,便举起手掌或教鞭,劈头盖脑一顿打。
彼时,在小镇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任凭处置的。小孩子嘛,不打不成器。家长们甚至可能觉得,老师骂得越凶,打得越狠,越是说明负责任。
那天,班上的教鞭坏了,几乎折成两截。班主任问大家,谁家里有竹子,可不可以帮老师做一根新教鞭。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来,“老师,我可以。”举手的是隔壁桌的晓玲。她小小的个子,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考试总是后几名,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但她喜欢唱歌,经常参加学校的晚会或歌唱比赛。
第二天清早,讲台上放了一根教鞭。拇指粗细,圆润均匀,竹节被细心地磨过,一端钻了孔,挂了彩色穗子——晓玲自己编的。晓玲骄傲地说,她寻遍了爷爷家的竹林,才选定这根。新锯下的竹子得在火上烘烤脱水,才能坚固耐用。班主任大大夸奖了晓玲,赞扬她的心灵手巧和集体主义精神。晓玲低下头,两只手绞在一起,似乎憋着笑。印象中,这是她第一次当众受表扬。
下午的数学课上,风云突变。晓玲连着答错了好几个问题,班主任杀气腾腾地冲到她身边,扬起手,“啪”的一声,教鞭重重地砸在她的头上——她自己做的教鞭。啪,啪啪!“侬哪能噶戆额啦(那么傻)!”我们都哄笑起来。晓玲涨红了脸,强忍着泪,一声不吭。下课了,她趴在课桌上,一直到放学都没抬起来。
第二天晓玲没来上课,第三天也没来。第四天下午,随着一声男人的怒喝,晓玲被父亲拖到了办公室,依稀听到几句“叫你逃课”、“小小年纪不学好”,夹着晓玲低低的哭声。晓玲抱着书包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满面泪痕。她更沉默了。那天以后,( )听到她唱歌。
勉强读到初二,晓玲退学了。听说她后来进了工厂,又早早结婚,再以后就没了她的消息。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