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1910-1999),原名肖秉乾、萧炳乾,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萧乾真正的小学教育是从长老会办的崇实小学开始的。那里设有地毯房、小型印刷厂和羊奶房——崇实是用工读办法让穷孩子也能上学。
萧乾干过地毯:从绕线、织杂毛或粗牛毛毯直到织上羊毛地毯。萧乾是在刚织上土耳其凸花活时被调去送羊奶的。说起工资来真可怜。那时起早贪黑,一个月只挣一元五角。
羊圈里干的都是露天的活儿。这里没啥技术,但需要的是一颗爱动物的心。打扫羊圈,尤其喂羊,都是挺愉快的活儿,萧乾怵(chù)的是送奶。前后襟背上十几瓶奶,天没亮就蹬上车,穿过没有行人的大街小巷,萧乾不在乎。萧乾怕的是把新奶瓶放下、取走空奶瓶时,洋狗汪汪汪地死死纠缠。萧乾手里没棍子,就只好把那辆破自行车横过来抵挡。萧乾顶喜欢到护城河边放羊了。后来每当读起西方早期文学中的游牧生活时,萧乾的心总驰往早年在安定门外放牧羊群的日子。
初三毕业后放暑假,萧乾从《世界日报》上看到一则广告:北新书局招考一名练习生。北新书局是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一家新文艺出版社,印过鲁迅、周作人、徐祖正、冰心和刘半农等作家早期的书,并发行过鲁迅主编的《语丝》周刊。萧乾穿上一件新浆洗的蓝大褂去应试,居然就被录取了。
书局的规模不能再小了。除了三位东家,就只有萧乾这个练习生和两个伙计。他们每晚用桌子拼起来当床,萧乾则由书局在红楼对面的大兴公寓里开了每月四元租金的房间。萧乾替他们感到不平,认为应该给他们也各开个房间。那时,萧乾恰好刚读了一本讲罢工的小册子,于是一个早晨,他们三个就丢下工作开溜了。在街头浪荡了一天,满以为晚上回去就能得到肯定的答复,谁知得到的回音是:三个一道滚蛋。
这时萧乾进高一了,崇实的教务处刚好缺人搞油印,就把萧乾叫了去,言明蜡纸由各科老师写,萧乾光管印。活很轻,可成天闻那汽油和油墨的气味,很不好受。
萧乾干过不少工种,曾经给一位外籍教授推过草坪,看过洋囡囡(nān),但更多的是教洋人( )语。萧乾是地道的北京人,四声拿得准,这就大大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