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jǐn),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药家鑫案发后,针对其何以在被害人的呻吟和惨叫声中扎了那么多刀,为什么没有“不忍”的感受,李玫瑾在看了庭审视频,听到药家鑫说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还有对父亲的惧怕后认为:药家鑫“连戳六刀”的残忍行原来是过去“砸琴”行为的一种替代,一种出于摆脱麻烦的机械性地强迫行为。
此番“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论”的说法一经电视播出去,立即引来如潮的愤怒和谩骂,以为李教授的解释掩盖了药家鑫凶残的杀人动机,是在“为药家鑫脱罪”。其中,领骂者不乏著名人物,如北大教授孔庆东、清华教授肖鹰等。殊不知,李教授的“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论”并不是在分析杀人动机,并非否认大家已经公认了的怕被农村人找麻烦,而是在分析药家鑫何以“连戳六刀”而“不忍”的凶残。当她看了一个短片后,职业性地指出了强迫性的弹琴训练而导致的压抑以及砸琴的激情发泄和杀人的某种联系,这是无可厚非的。
以下是李教授的解释:
他为什么没有“不忍”的感受?这是我在犯罪调查中经常会设计并了解的动作心理探究问题,也是想明白他在做扎人动作时的心理问题,这不是研究犯罪动机的问题……如果您(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要是批判我的分析,我希望您不是仅凭您的感觉和您现在专业的智慧,而是要凭心理学专业的研究基础与根据来否认我的分析。我希望有学术素养的人,在批判一个不同行业的专家话语时,一定先让自己成为此专业的行家。
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动,一个性格不健全的人会采取不正常的行动,而一个性格危险的人会采取危险的行动。药家鑫小时候( )练琴而累积的恐惧长期被锁闭和异化,很自然地就导致了他的偏执、冷漠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