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儿子舒乙小时候,老舍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
老舍最高兴的时候是朋友来重庆北碚(bèi)区看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孩子自然是喜欢听大人说话的,尤其喜欢听笑话,于是舒乙就站在一旁听。老舍却从不赶舒乙走,还常常指着舒乙亲切地叫舒乙“傻小子”。渐渐地,舒乙把听父亲说话当成了一种最有吸引力的事,总是静静地在一边旁听,还免不了跟着傻笑。
老舍对孩子们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没问过,也没辅导过,采取了一种绝对超然的放任自流的态度。他表示赞同的,在舒乙当时看来,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十分欣赏舒乙对书画有兴趣,对唱歌有兴趣,对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有兴趣。
老舍还很爱带舒乙穿过大街小巷,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老舍总是拄着手杖在前面,舒乙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舒乙的手,也不和舒乙说话。舒乙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旧皮鞋。也许,老舍就是通过这样的生活细节,潜移默化地告诉舒乙:自己的路自己走。就这样,跟着老舍的脚印,舒乙走了两年多,直到老舍去了美国。“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我愿跟着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舒乙回忆道。
再见到父亲时,舒乙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老舍给舒乙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直到前几年,我才从父亲的文章中发现,他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过说,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 )。”舒乙在文章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