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全,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曾后任中共运城市委副书记、运城市政协主席等职。
我没上过高中。我至今都为此感到深深遗憾。
我于1960年在霍县初中毕业,学习成绩属于前五名。那一年升学并不考试而是分配,我自然是要被分配上高中的,但我知道不行——我家里的情况不行(上不起)以后我当过小商贩、小工、装卸工,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什么赚钱多就干什么。
1961年秋天,我给澡堂送煤时,认识了高三学生谢俊杰(现临汾文联主席)。闲谈中他说,高考招生简章中有一句话,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第三天,他拿给我一份去年的招生简章,告诉我教育局肯定的回答。我惊喜异常,暗暗下决心,我决不能这样活,我要自修考大学。
我很快就找齐了文科的全部课本,堆起来像座小山。又把家里放杂物的小房开辟成学习间。我订了个学习计划和时间表,早上六点起床学到八点,吃饭后去干活,下午六点再学到黑夜十二点。除了拉车就是学习,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想。一本书一本书地啃,一段一段地念,一道题一道题地攻,一个词一个词地过。雷打不动,军令如山,三年课程,二年半学完。
1963年夏天,在霍县报名、体检、领上准考证后,因当时霍县的考场设在临汾一中,高考前一天我就坐火车到了临汾。我是第一次到临汾,又无亲无故,四处打听才找到考场。我不敢到外面去住宿,怕睡过头误了考试时间,只好就睡在临汾一中的操场上。两天考完,又生气又悲伤。有些题就没学过,只能看着试卷干瞪眼;有些是学得不扎实,影影糊糊的好像知道,却答不上;有的题是时间没掌握好,本来能答上,但还没答完就被撤了卷;特别是心理素质不强,有些题过去明明记得很牢,在考场却怎么也想不起,越想不起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想不起;最糟糕的是,在考我自认为最强项的语文时,竟把作文题“当我唱起国际歌的时候”,错看成“当我唱起国歌的时候”,一字之差,四十五分就全丢啦!至于我费了千辛万苦的俄语,下来和别人一对答案,最多只能得五分。唉,第一次高考就这样收场了。
我为自己重新制订了学习计划,调整了外语和其它课的精力投放比例,只学初中外语,放弃高中外语,以达到四十分成绩为目标,以90%的精力和时间使其它四科均分达到85分以上,以强补弱,让强项特强。不就是这三十几本书吗?不就是这两千多道题吗?为了加深记忆,我做到不仅要把它们记住、背会,而且要能基本写出来。历史课要做到,把六本书放在一边,拿两本稿纸,一个世纪一个世纪、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时间,统统写出。古文要做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差地写出来,写不下去就查书,再写出时就更容易记住。
为了锻炼思维敏捷和临场应变能力,我将各门功课的试题分别写在纸条上,卷成捻(niǎn)子,大题是长捻子,小题是短捻子,放在五个小盆。每次先摆好闹钟,抽出五道大题、二十道小题,在两个小时做完,做完后对照课本阅卷打分。各科试题都如此反复进行。为了把握作文时间,就自己出了五十道各种体裁和类别的作文题,随时抽出一道,练习在50分钟内完成。我觉得我( )最大的努力,想尽了能想出的办法,做到了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我实在不敢拿我的未来去赌博,去侥(jiǎo)幸。
……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