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洋,2006年获全球最高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学金20万美元,前去美国威斯里安大学留学。
周超洋出生于宁夏,父亲周斌(bīn)是来自温州的商人,也是个英语爱好者。
周斌本打算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cuì)的人,但周超洋却一点也不聪明,简直就是一个笨孩子:教他数数,但一连教了几年,直到5岁,还数不到50;至于背古诗,更是数月背不出一首完整的诗;英语也是,3年时间只会说几句简单的对话。
周超洋学习不行,但玩起来却很疯。周斌失望极了,该如何“拯救”儿子呢?
周超洋6岁时,周斌和妻子因为需要经常到全国各地经商,本想把儿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但又担心两位老人把他惯坏,于是突发奇想,决定让儿子跟在自己身边,走到哪儿学到哪儿——就像孔子当年游学那样,说不定还真能让儿子在接触新鲜事物、广交朋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于是,周斌顾不上家人反对,带着儿子上路了。
1992年,周斌全家来到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延吉市。上学的第一天,周超洋就遇到了难题。这里的学生都是朝鲜族,所以上课都用朝鲜语,周超洋听的莫名其妙。这还不要紧,到了下课,同学们在一起玩也都说的是朝鲜语,周超洋站在一边插不上嘴,这可把好玩的他给急坏了。迫不得已,周超洋只好认真研究别人说话,还不时试着和同学对话。
第一天放学,周超洋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阿妈基,你过来!”
吃晚饭时,周超洋把一天学到的朝鲜语给父母做了汇报,可不得了,居然学会了20多个外语单词。这跟小时候简直是天壤(rǎng)之别啊!这让周斌感到很兴奋。
半年多过去了,周超洋已经熟练掌握了朝鲜语的日常用语和初步读写能力。周斌感慨(kǎi)万千:原来,使一个孩子喜欢学习并擅(shàn)长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途径。
学习朝鲜语的成功,激发了周超洋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于是,周斌每天教儿子学习英语。每当遇到困难时,周超洋一想到自己朝鲜语学了半年就学会了,马上就又变得信心十足。同时,信心也激发了潜能,使周超洋的英语进步神速。仅仅3年后,周超洋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大学一年级的水平。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绰(chuò)号“英语周”。
后来,周斌全家搬到了北京朝阳门外。周超洋和一个来自德国的邻居哈恩教授交上了朋友,哈恩教授在朝阳区电视大学任职。于是,周超洋教哈恩教授学汉语,哈恩教授教周超洋学德语。半年以后,周超洋可以用熟练的德语和哈恩教授对话了。后来,周超洋又去一个为意大利儿童办的中文补习班学了3个月(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