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1941-2017),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建国以来为个人举办教学研讨会第一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我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首先是练朗读。
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的。不把字练好,把课文朗读好,我凭什么走进课堂?凭“教案”?套用孩子的一句话——“打死我也不敢!”
让我对朗读产生兴趣的是我的小学老师张敬斋先生。他教我们时,每课必为我们范读。至今还记得他朗读《我的汗流哪里去了》(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时的表情、语气。他一读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效仿张老师读起来。人人眉飞色舞,个个小脸通红,也不知哪儿来的劲,也从没感到嗓子疲劳。每篇课文都读得滚瓜烂熟。记不得张老师讲什么了,他似乎也没讲什么。只记得他的漂亮的字、声情并茂的朗读、爽朗的笑声和对我们的那一份亲切……
让我懂得什么叫“因情用气”、“以情带声”的是京剧。为什么人们说“名演员浑身都是戏”?是因为他们能入情入境,不要说念、唱和面部表情了,就是一抬手一投足也都是“戏”,都是有情的。只有这样,才会较容易地走进人物内心,从而对他们的念白、演唱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如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葛兰、夏青、张颂等)和在电台朗读长篇小说的朗读者,是我的良师。王刚朗读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对我影响很大。
真正让我明白朗读是怎么一回事的,是张颂先生的大作《朗读学》。读完《朗读学》,我顿觉天地开了,这让我从混沌(hùn dùn)中走了出来。
朗读,受朗读者的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老师要加强修养,提高综合素养。朗读时,就很容易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它个( ),委婉处还它个( )”。
朗读好了,课文理解了,学生就有了悟性、灵性,就会留下语言、语感、情感,留下表达方法等等,就什么都有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