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其著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学生上课时偷看一本刚买来的小说,被老师没(mò)收了,并叫他回家把家长请来。因为怕挨爸妈打,该生于是来到外婆家,把此事告诉了外婆。
外婆疼爱孙子,于是去了学校。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后,外婆才回来。该生怯(qiè)生生地问外婆,老师说什么了。没想到,外婆说:“嘿!老师夸你呢!他说你从小喜欢看书,说不定长大了能成为作家。这不,老师叫我把书给你带回来了。”该生深受感动,也深受鼓舞,从此更喜欢读书了。
长大了,这个学生果然成了作家!
一天,师生聚会,老师跟这位学生道歉,说对不住他,不该没收他的书,更不该叫他请家长到学校来,并把那本书还给了这位学生——却原来,外婆的那本书是她跑到书店买的!
该生喟(kuì)然长叹:外婆不懂教育,但她懂得关爱和激励!
那么,这位外婆是不是不懂教育呢?
在家庭山看来,这位外婆不但懂教育,而且堪(kān)称教育家!
家庭山这样说,不单单是这个学生的成功证明了他外婆的教育成功,而是于老师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五条原则。现在,我们对照它们,看看这位外婆是不是称得上和于老师一样的教育家。
首先,一句话: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外婆爱不爱自己的外甥?从上可以看出,当然爱,这个毋(wú)庸(yōng)置疑,家庭山不再啰嗦(luō suo)。
其次,于老师讲的五条激励“原则”(有改动):
一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原则。这个“的”既指学生身上明显的特长优势,还指学生潜在的不宜被发现的、掩藏在其缺点下面的“闪光点”。寸有所长,这个“闪光点”需要批评者另眼相看、沙里淘金才行。故事中,这位外婆就善于从外甥的缺点——“上课时偷看”中,看到外甥的闪光点——“喜欢看书”,对其进行赏识、激励。
二是实事求是,实指性原则。这个“实”就是事实,指的是赏识激励要有具体对象。比如说“你真棒”、“你真好”就是空话,如果说“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就“实”了。很明显,这位外婆没有空洞表扬外甥。
三是机不可失,及时性原则。用于老师的话说就是:事情过去很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而且要当众赞美。这样,会增强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同样,这位外婆一回来就给了外甥肯定,也做到了这一点。
四是灵活多样,实惠性原则。这个原则是家庭山根据于老师在书中所讲内容,概况归纳的。就是激励手段要灵活、实惠,除了语言激励,还要善于物质给予(jǐ yǔ),比如写纸条、发奖状和奖品。故事中,外婆就很注重这一点,她不但肯定了外甥,还不顾年迈跑到书店给外甥买书,多实惠!这个实惠,传递的绝对是“正能量”。而这个能量又注入到外甥身上,推动了他飞翔。
五是再接再厉,鼓动性原则。这里的“鼓动”,一方面是指于老师说的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这是煽(shān)( )。故事中,外婆的一“嘿”二感叹,即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家庭山以为,是在表扬之余,要提出希望,鼓励孩子去追求一个美好愿景或是奋斗目标——这是煽( )。“说不定长大了能成为作家”。你看看,这位外婆说得多好!而且,外甥后来果真成功了!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