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1924-2018),原名查(zhā)良镛(“镛”字拆开即为金庸),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政治评论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新武侠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武侠小说作家“武林泰斗”、“亚洲第一社评家”,有“金大侠”、“查大侠”之尊称;2018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
作者简介:家庭山,即老马,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中学一级教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儿童阅读师资级指导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猜猜看网站“家庭山故事网”站长,短视频(抖音.快手.小红书)账号“家庭山”(ID:jtshancom),微信公众号“家庭山亲子故事”(ID:jtshan888)。
谨以此文悼念金老,一路走好!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查氏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代以来,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以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穆旦)等。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如: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金庸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著名军事家蒋百里——金庸姑父(蒋百里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同族姑母),“航天之父”、两弹一星”钱学森——金庸表姐夫(蒋百里女儿蒋英是钱学森妻子),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金庸表外甥女(金庸堂姐查良敏嫁琼瑶三舅袁行云)……
说了这么多名人,尽管是亲戚,但也不过是别人家的,那金庸自己家的祖辈们如何呢?不用说,也都好读书,要么善书法,要么善著文,要么善编书。比如,他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做过丹阳知县,后来不当官了,回家编书。他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规模很大,有好几百卷之多。可惜的是,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书也没印出来。不过,爷爷去世了不要紧,书没印出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读书的习惯留了下来。而且这些雕版,后来却都成了金庸的玩具。所谓爱屋及乌,金庸自然也就从玩雕版开始,喜欢上玩书。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的童年时光可以说是在藏书堆里度过的——他们家有三间书房,里面有很多线装书。比如:《荒江女侠》、《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明史》、《水浒》等。不止是旧书,金庸家里还到处是父亲和哥哥购买的新文艺作品,如近代著名记者、出版家邹(zōu)韬(tāo)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的旅行记,以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等。这些都成了金庸童年时代的读物。而且这些读物里,有好多武侠书籍。似乎金庸的祖辈们早就有意将读书精神和侠之道义传授给他。
此外,金庸父亲给他送礼物,也是动不动就送书。金庸10岁那年的圣诞节,父亲送给了他一本英国著名作家狄(dí)更斯的《圣诞颂歌》。故事内容主要说的是,一个自私冷酷的吝啬鬼在圣诞夜被三个精灵造访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发现原来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于是,一夜之间,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被唤醒,从此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金庸后来说,这是“一个伟大温暖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可见,这本书对于金庸的影响非常大。他后来的著作中,就经常出现义士善举,而这同样也是侠义之道。
金庸家里的男性长辈喜欢读书,女性长辈也一样。他的母亲徐禄,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也是后来《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母亲徐潮生的原型。她读过私塾(shú),喜欢诗文,平时手不释卷。受家人影响,金庸自然也喜欢读书。而且,他们玩的游戏也跟读书有关。据金庸回忆,小时候母亲和姊(zǐ)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就奖励一粒糖。所以,金庸的侠义精神,似乎也和比赛游戏以读书为内容不无关系。原来,这都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因为爱读书,家里藏书又多,金庸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放着放着,一回头,金庸不见了。父亲怕被别人拐走了,急得不行。找了半天没找着,等回家一看,心里石头落地了。原来,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爱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会坏。从小到大,金庸可以说是一路学霸。无论哪个时期,他的数理化都很优秀,英文、国文更是出类拔萃,同学没有说他成绩不牛的。后来有记者去查旧档案,发现金庸全部15门功课平均成绩82.9分,全班第一,而全班同学平均成绩也才六七十分。
金庸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小时候读了太多鼓励人反抗、鼓励人行侠仗义的武侠书籍,可以说性格自由散漫、不守规矩,不但不乖,而且喜欢“大闹”。
比如,1940年,金庸考入浙江联合高中。当时学校常办壁报,文笔极佳又爱好写作的金庸就成了壁报的常客。一次,因为看不惯学校的训导主任动不动就辱骂学生的行径,金庸便仗义执言,用笔来讨伐他,写了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贴到壁报栏里:“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同学们看了都禁不住哈哈大笑,可谓大快人心。训导主任看了,气得全身发抖,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告状,要求开除金庸。当时的校长一则碍于同事情面,二则这个训导主任是国民党,无奈之余,只好帮助金庸转学到衢州中学。不久,日军打下金华,逼近衢州,学校停课,17岁的金庸只好怀揣着一份流亡学生证,背着衣服、干粮和书籍,到重庆继续求学。这就是金庸年轻时候第一次“大闹一场”,以出名始,以除名终。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金庸对于被除名不但并无悔意,反而匡扶正义、仗义执言的性格可以说是与时俱进。怎么回事呢?原来,金庸在四川重庆读大学时念的是外交系,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由于看不惯学校里不良的校风,他再次因大胆直言而遭遇了第二次开除,外交官理想也因此破灭。这便是金庸年轻时的第二次“大闹一场”。同样,这次金庸也问心无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我并不后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这个职业。外交官的规矩太多,说不定做到一周我就被开除了。”
那金庸有没有第三次“大闹一场”呢?有,不过这一次闹得不但很大,时间也很长,可以说连续了金庸的大半辈子。而他的武器和方式,自然也还是“以笔代戈”、伸张正义。
1947年,《大公报》在全国招两个译电员,三千多人报名,录取比例千里挑一。金庸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被录取。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生活”的金庸被派入香港。但干了没几年,金庸就炒了报社的鱿鱼,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明报》。原因就是,他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他说:“我办《明报》,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从此,金庸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了毕生基业。他写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均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又彰显时代精神和家国天下情怀,同时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可谓雅俗共赏、部部经典,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武侠作家中的“武林泰斗”;而他写的近两万篇社评、短评,笔锋犀利,切中时弊,影响极大,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绝不屈服,被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所以,金庸的身份里,既有一个享有盛誉的武侠小说大家,也有一个杰出勇敢的社评家。无论是小说家,还是社评家,金庸都是用一支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可尽管功成名就,博古通今的金庸仍然在86岁高龄,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这一方面是他小时候的理想,因为当时他的表哥、著名诗人徐志摩曾经留学剑桥,父母常常拿徐志摩做榜样激励他,以至于他也有了去剑桥读书的夙(sù)愿。但由于战乱,这个夙愿就此搁浅。另一方面,当然也是金庸深知,自己的知识储量还需要不断用读书来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才能以笔代戈,将侠义之道进行到底。正因为这样,当后来有人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的时候,金大侠的答案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许多人以为“大闹一场”就是活得轰轰烈烈、活得精彩的意思,但殊不知,这里的“闹”( )“闹革命”一样,是讨伐,是战斗,是匡扶正义,是除恶扬善,是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
所以,读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都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只有把书读好了,我们才能济世为民,造福后代子孙。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