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智商篇财商篇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起跑线的故事之学习活动观察兴趣习惯—幼儿怎样练字效果好

点击:956


本文作者:家庭山,即老马,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儿童阅读师资级指导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猜猜看网站“家庭山故事网”站长,短视频抖音.快手.小红书)账号“家庭山”(ID:jtshancom),微信公众号“家庭山亲子故事”(ID:jtshan888


其实,家庭山是比较反对幼儿过早练习硬笔字的。

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手部肌肉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一方面握不好笔;另一方面练硬笔字需要用力,长时间练习对手部发育有影响,有的孩子手指会因此肿胀畸形。另外,握不好笔就容易导致握笔姿势不正确,再加上老师或家长不注意矫正,习惯成自然,今后会难以改正——现在许多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跟写字早不无关系。还有一点,就是万一老师教的笔画顺序结构不对,就会贻误孩子一辈子。

但五六岁的孩子考虑到要上学了,也不妨练字。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写字要有专业指导,一定要写规范,最好用字帖,避免不规不范先入为主一错再错。另外,还有些事项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家庭山先给大家分享三个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家庭山在朋友圈看到的,出于爱护之意,家庭山分别给对方留言。

第一个案例:图片是女儿在练字,附带文字是:好字是名片,为了一手好字,我们一起努力。时间:10分钟。家庭山看到后,回复:建议时间一半就行,确保兴趣和质量。回复完后,家庭山注意了一下,小女孩用的是铅笔,握笔姿势不对,是常见的大拇指靠前,压在食指上方。

第二个案例:图片是儿子在练毛笔字,附带文字:辅导孩子写作业,天天处于崩溃边缘。很明显,孩子家长都在受累。于是家庭山回复:减量、缩时、保质。同时,家庭山也注意了一下,这个孩子没有临贴—等于是在“写”,而不是在“练”。

第三个案例:图中孩子也是在练毛笔字,并附文美其名曰:今天来养习惯,明天习惯成就我,我坚持我自豪。时间:20分钟。家庭山很是感慨,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练20分钟能受得了吗,效率会高吗?这个习惯又真的好吗?于是回复:时间太长了。这位妈妈看了回复说:说是20分钟,她10分钟就解决了。家庭山于是又回复:注意减数量,保兴趣,求质量

大家可以看出来,在上述案例中,家庭山反映的都是比较典型的练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练字时间过长(幼儿写书面作业也是如此。这也是家庭山今天要重点说的内容。有的家长可能不以为然,认为练习一二十分钟怎么会长呢?是的,大人练习这点时间可能不觉得长,但对小孩子来说就不同了。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个:一是小孩子注意力也就十分钟左右,超过了必然精神不集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练字时间长了,对孩子的小手发育不利;三是练字时间长,不利于兴趣培养。相反,练字时间每次不超过10分钟,就5分钟左右,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家庭山这么说呢?这里有七个小故事加以说明——

第一个故事是宫本武藏的故事。宫本是日本著名击剑手。当年,宫本的学生柳生拜师学艺时问他,根据自己的资质,要练多久能成为一流的击剑手。宫本回答至少也要10年。柳生感觉太久了,就问假若加倍训练,那要多久。宫本的回答是20年。柳生有些疑惑,但还是不死心地问,假如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练,需要几年。宫本说,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击剑手,理由是柳生太急功近利,只知傻练,不知反思

第二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射击运动员阿纳托利·鲍格丹诺夫。开始时,教练每天给鲍格丹诺夫300发子弹训练。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射击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教练一气之下,干脆每天仅发给他一发子弹,并规定如果没有射中靶心,就不准离开训练场。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只有一次机会,鲍格丹诺夫格外珍惜,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训练起来就非常用心,每次发射前都要先进行一番假想式的“演习”训练。没想到,经过如此训练后,鲍格丹诺夫的成绩竟然突飞猛进,最终成为前苏联第一个奥运冠军。

第三个小故事是穆德的故事。穆德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生,会弹琴,会写作。当年学钢琴的时候,老师卡尔问穆德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穆德回答大约每天三四小时,因为他认为练习时间长了才好。但老师否定了他,让他不要这样,理由是一方面长时间练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以后学习时间紧了,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用以弹琴。建议他养成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练习的习惯,比如5分钟5分钟练习,让弹钢琴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穆德听取老师的建议,果然效果很好,不但考上了理想大学,还轻松过了钢琴9级,并利用同样的方法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第四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古代神箭手纪昌。纪昌当年跟老师飞卫学习射箭的时候,飞卫并没有先教他射箭,而是先让给他练习看东西不眨眼睛,两年后再练习把东西看大即视小如大。三年后,虱子在纪昌的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纪昌居然用竹箭穿透了虱子的心。飞卫高兴地告诉他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不用跟自己学了。

第五个小故事是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把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两组,分别练习投掷飞镖。第一组连续20天不停地训练;第二组只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进行训练,其他时间只每天用20分钟想象训练——假想自己瞄准、投掷等动作。实验的结果是:两组最后一天的平均命中率都较第一天提高了30%。

第六个小故事是北宋书画家米芾(fú)的故事。米芾小时候练了三年字,也没练好。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他写得一首好字,就去请教。秀才看了他临帖写的字说,想要跟自己练字就得买自己的纸,一张纸五两纹银。米芾吓了一跳,感觉很贵。但因为求学心切,便借来五两纹银交给秀才。秀才却没有教他,而是递给他一张纸让他回去在上面练习,三天后再拿来看。回到家,米芾不舍得使用这张贵纸,于是翻开字帖琢磨来琢磨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还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画来画去。三天后,秀才见他纸上一字未写,便问为什么。米芾如实说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让他写个字看看。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得果然不出所料大有进步,就问他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米芾恍然大悟,说是因为纸贵,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秀才听了点了点头,告诉他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眼动心要观其形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这就是写字的窍门说完,秀才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成为八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然后秀才把五两纹银还给米芾,赶考去了。

第七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宋海宁。宋海宁小时候字写得不太好,初一那年暑假,父母只交给他一项任务——练字。爸爸拿出一大摞稿纸,每页500格,让海宁照着字帖临摹,并规定写满一页,经检查符合要求的奖励5角钱。宋海宁为了奖励,练得非常起劲。考虑到还要符合要求,宋海宁非常认真,一边写一边揣摩领悟,进步神速。结果一个暑假过去,他的字儿判若两人,非常漂亮。

好了,七个小故事讲完了。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宫本的故事说明:练字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时间、字数都不能多,而要学会停下来反思,否则苦练即傻练,出力不讨好——小孩子做书面作业也是这个道理,低头蛮干、熬夜苦读要不得。

第二个射击冠军的故事同样说明:让孩子多写多练效果其实并不好,因为写多了必然不认真,会应付,甚至会厌学;相反,数量少了,要求严了,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个穆德的故事则是从正面说明:练字时间少点、零碎点,不但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孩子不觉得累,也不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家庭山主张每次练字5分钟缘由

第四个纪昌的故事说明:如同射箭的功夫并不在“射”上而在静心、视物上一样,练字的厉害之处也不在“练”上,而在专心“看”字帖上,就是看字怎么写。

第五个飞镖实验的故事说明:动脑揣摩和动手练习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候可以达到以逸待劳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个米芾的故事说的道理最直接最鲜明:练字不只是动手练,更重要的是动眼观察、用心揣摩。只懂动笔而不知道动眼动心,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wǎng)”,练三年不如练三天。

第七个宋海宁的故事说明:练字晚了,孩子也不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只要练字有方,稍大一点练习也不迟。相反,如果不懂得科学的练字方法,练字早的孩子即使赢在起跑线上,也会输在终点线上

好了,以上七个小故事蕴含道理已经说完了。概括起来就是:小孩子练字要讲方法,要减数量保质量,要 写几个写好,而不是 写几个写孬;要少点动笔苦练傻练的时间,多点动眼观察字形、动心揣摩字神的时间,学会事半功倍,三天胜三年。当然,动手练,除了动笔外,还可以“手指”——王羲之不就是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在衣服上用手指头比划着练吗?结果人家成了大书法家。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

0-15岁孩子的家长老师为什么要注册家庭山故事网
家庭山故事网会员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等级证书有关事宜(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