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庭山看到有这样一个家教小故事:
同事和她6岁的女儿。
女儿:妈妈,你真安逸,都不用做作业。
同事:那我来帮你写作业,你来检查好吗?
女儿高兴的答应了。
同事把“作业”做完了给女儿检查,女儿认真检查了一遍,还给妈妈讲解错题、列出算式,但是她不知道她妈妈为什么把每道题都做( )了。
看到这里,相信懂教育的家长肯定很佩服这位妈妈真是“教子有方”。
的确,这位妈妈很懂得小孩子的心理,会投其所好、因势利导,想办法让孩子高高兴兴做作业,或者变相做作业。
或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的作业就应该让孩子来做。此言其实差矣。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作业孩子都会、作业是重复性的根本没必要写的作业等等,这时候是可以由家长来替做或者可以不做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个道理。而且,上文中的母亲更高明的方法在于,她替女儿做作业时故意把题都做( )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为了检查女儿所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便于巩固所学;二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自信心,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天性,最终就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孩子做师傅、家长做学生,这种换位方法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孩子好好听课完成作业,其实很多成功的家长都用过。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家长就是老卡尔·威特,18世纪德国乡村普通牧师,现代早期教育先驱,著有《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位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小卡尔·威特(1800-1883),培养成为1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三角术》,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而成研究但丁(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拓人物之一)的权威。
那么,老卡尔是怎么跟儿子互换角色,促使其好好学习的呢?
老卡尔的方法是:自己当学生听课,儿子当先生讲课。课后,老卡尔重复儿子所讲的内容。为了鼓励儿子认真备课牢记所学内容,也为了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老卡尔会故意把儿子讲的地方说错,让他指正。如果小卡尔一旦发觉,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批评父亲——能训斥家长,哪个孩子不乐意玩这种游戏呢?而如果小卡尔没有发觉,就失去了当先生的资格。接下来,就由老卡尔当先生,小卡尔当学生。老卡尔在讲课的时候同样故意出错,小卡尔指出来,则又可以当先生。如此循环反复,小卡尔不但很积极投入,而且不至于一时失去当先生的资格而气馁。
老卡尔不但把这种互换角色的方法运用到儿子的学习上,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到生活中,矫正儿子身上的坏毛病。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