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乐妈;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10年前,一张“五道杠”和“不屑弟”的照片火遍了全网。
照片中前方的男孩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他就是当年中国少先队武汉市的副总队长,被誉为“五道杠少年”的黄艺博: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5岁时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7岁起每天坚持看《人民日报》。还不到13岁,就包揽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全国五星雏鹰奖章、湖北省优秀少年等众多荣誉。而照片里另一位入镜的男孩名叫孙童,是黄艺博的同学。当时,他正望着黄艺博的方向,不屑一顾地撇着嘴。照片大火后,网友们给他起名为“不屑弟”。
那一年,所有人都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黄艺博长大后一定前途不可限量,而“不屑弟”孙童则会像那些衬托鲜花的绿叶一般,平庸地过完一生。可没想到,很多事我们只看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黄艺博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家庭。在同龄孩子还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时,他就已经在父母的指导下熟读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的故事。他的父母告诉媒体:黄艺博“从不玩游戏,关心历史和政治,担忧民族命运的人类战争,理想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入学后,黄艺博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少先队的学生。在校期间,他多次在校刊上发表文章,甚至还在各大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小学短短的六年里,黄艺博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由于他光辉的履历,武汉大学在高考前就为他开通了自主招生的渠道。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黄艺博高考分数只有477分,最终与武汉大学无缘,只能进入当地一所普通民办学校。伴随着高考的失利,黄艺博的口碑一时间跌入谷底:虽然顶着“天才少年”的盛誉,但一直以来,黄艺博的成绩都只是中上游的水平;他发表的文章、撰写的博客,均是其父亲润色后的成果。黄艺博因此被指“官迷”、“表演型人格”。
事实上,黄艺博并没做错什么。有问题的,是他接受的教育模式——父母过早地按照大人的模式去栽培他,以至于他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烂漫。在本应该读书学习的年纪,把自己变成了老成持重的“政治家”。
万事万物的成长皆有规律。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写过的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然而,许多孩子却在父母的催促和鞭策下,背离了成长的规律,虽然一开始把同龄人甩在身后,却永久丧失了攀登更高山峰的潜力。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有人是少年天才,长大却谱就一曲伤仲永”。
家庭山点评: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果教育以抹杀孩子的天性为代价,让天真无邪的少年承担成人的重负,就只能说明施教者的功利和无知。著名作家肖复兴就从其北京文科状元儿子身上感觉到,无怨无悔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青春有漂泊的经历,老年有难忘的回忆。所以,我们要天才,但更要“天真”。
反之,“有人看似平庸,最终也能顺遂一生”。比如当年那个被人当作笑料的“不屑弟”孙童,他同样出生于普通人家,他的成长中没有采访,更没有掌声,但他一步步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始终保持着每个年龄段( )有的样子,最终进入了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不屑弟”的优秀,就在于他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循序渐进的积累。
家庭山点评:当然,孙童的成功肯定和他父母在教育上不冒进不功利有关。也许,正是在父母朴素而伟大的教育观指导下,孙童才对有着沽名钓誉嫌疑的黄“天才”透露出鄙夷的神情。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