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玲(北京清华大学燕园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出处:家长学校
康康每次写作业,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妈妈为此特别
着急。
他和表哥一起做作业,表哥早就开始写了,但康康还不停地在书包里翻来倒去找作业本。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又会不时用笔抠抠橡皮,东张西望。一会儿要去喝点水,一会儿又要去个洗手间。有时还会看着窗外发,不知道在想什么。经常是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康康可以拖两三个小时,结果又开始犯困,趴在桌子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妈妈觉得,这可能和以前康康一直是由妈妈陪着写作业有关系,现在放手了便出现了这种作业拖拉的情况。
先来看看作业拖拉的原因。
1、学习缺乏兴趣。当孩子喜欢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反之就会倦怠。因此当孩子出现拖拉的现象时,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讲过度的压力,或者是对所学知识的不自信,都可以导致兴趣下降。
2、自律意识不强。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变化了,作业量大了。但是有孩子自律意识不强,习惯于依赖父母的督促。比如案例中的康康,之前一直是妈妈陪着完成作业,在思想上很可能形成了做作业是妈妈的事情,结果妈妈一放手,便无所适从了。
3、规划能力不强。有的孩子学习缺少计划性,对于整体的学习任务更不明确。如今天要完成几项作业,每项作业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按什么顺序去做才能高效完成,这些都需要合理规划。如果孩子规划能力弱,时间管理能力不强就容易导致磨蹭。
4、周围环境干扰。如果周围有太多分散孩子专注力的事物,比如开着的电视机、家长嘘寒问暖打断孩子等等,渐渐地孩子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了,再回到任务上就会有较大难度,导致了磨蹭拖拉行为的产生。
5、中途遇到困难。比如,题目不会做,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便产生畏准情绪,拖拉磨蹭是逃避困难的一种方式。
再来看看如何克服拖拉习惯。
1、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可以先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比如自己收拾书包,自己记住要带的学习物品,如果反复出现遗忘,父母不会帮着送去,让孩子学会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进而再通过减少家长陪读监督现象,以引导孩子在学习习惯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避免过度放手走极端。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不等于说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相反,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给与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渐渐地让孩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家长如果走极端,认为放手就是不关心,则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3、提供良好写作业环境。家长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可能引起孩子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不要排效。另外,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千万不要一会儿招呼孩子喝水,一会儿让孩子吃水果,这样只会“好心办坏事”,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导致作业拖拉。
4、指导规划好学习时间。一开始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安排学习时间,家长就可以加以指导,让孩子清楚在某个时间段自己该干什么。此外,还可以孩子每天记录自己作业完成的时间,如果在认真作业的基础上,速度有了提高,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表扬。
5、作息安排要劳逸结合。有些家长对孩子期待很高,为孩子安排了很多的课余班,加了很多的学习任务。比如,一些家长每天让孩子尽快完成作业,之后还要增加额外的作业或者练琴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写得快( )会有更多作业要写,还有更多事情要做,还不如慢慢写,结果养成了磨蹭的习惯。因此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6、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名人伟人用心学习的例子,也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名校,还可以多谈一谈孩子未来的理想。这样做,都是为了不断地激起孩子的学习动力,而孩子一旦有了内在的动力,就会避免懈怠心理的产生,进而避免拖拉磨蹭现象的出现了。
7、教孩子学会对付难题。如果孩子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难题了,要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实在不会做,家长务必告诉孩子不要在一道题目上死缠烂打,可以隔过去先做其他作业,也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做,还可以问问家长或其他人。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要避免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应该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开动大脑;另一方面避免孩子产生依赖,而且当孩子通过启发想到答案后,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依然可以实现。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