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玲(北京清华大学燕园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出处:家长学校
小淼之前英语成绩很好,但是自从这个学期换了英语老师之后,小淼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原因是小淼不喜欢现在的英语老师。
小淼说,以前的英语老师很亲切,和同学们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小淼很喜欢上她的课,英语学习又也非常用功。但是新换的英语老师人很严肃,很少与同学交流,小淼不喜欢。有几次,小淼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新来的英语老师批评了小淼。小淼就越发地不喜欢新来的英语老师了,他甚至会在课堂上顶撞英语老师,有一次还因此被班主任批评了。由此,小淼就对英语老师更加不满,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英语。期末考试,小淼的英语成绩竟然没有及格。
先来看看青春期特点影响师生关系。
1、认知两极化致不当评价。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是青少年思维活动中常见的错误。他们很容易因为某个老师的一特征而喜欢或者讨厌一个老师,而不是很全面很客观地看待老师。
2、叛逆导致喜欢挑战权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本来是具有权威的,但是到了某一时期,有些青少年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叛逆心理。对于这些青少年,他们实际上是缺少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于是会把挑战权威、不听话理解成是有力量、有勇气的表现。有些青少年对于老师说的话开始反抗,甚至会故意与老师做对,以彰显自己的个性。
3、自尊脆弱致使厌恶批评。有些青少年的自尊心很脆弱,他们担心自己会被人看不起,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对老师的批评会特别敏感。如果某位老师批评了他们,他们就很不乐意,容易产生反抗的心理,通过对抗老师来试图挽回自尊。
4、情感泛化影响学习效果。一是影响学习兴趣。一般说来,孩子能否对一门课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喜欢任课的教师。孩子容易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教师所教的学上去。如果与老师关系不良,孩子对教师有疏离感甚至反感,内心对教师是怀疑甚至抗拒的,对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不会很好地接受。这种心理障碍会使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影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好,孩子认为教师是欣赏自己的、信任自己的,于是在课堂上就有信心、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敢于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反之,不信任教师,就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再来看看如何帮助孩子与老师和谐相处。
师生关系不好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因为中学生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自己还没有稳定的、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是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是社会权威,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虽然很多青少年会挑战权威,但在他们心目中,依然很体赖于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如果孩子与老师关不和谐,就不能很好地接收到来自老师的正向反馈,这会影响到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所以,一定要注重引导孩子和老师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
1、鼓励发现老师的优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优缺点。但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去关注老师的优点,多帮助孩子理解老师的善意行为。渐渐地,孩子会形成看别人优点的习惯,包括看到老师优点的习惯,从而不那么讨厌老师,并能够亲近老师。
2、表达对于老师的感恩。多看到老师的付出,引导孩子对老师的付出表达感激,比如一张小卡片、一篇日记。当孩子将注意力更多地定义师自己的付出上时,内心会增加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进而促进与老师的关系。人心都是肉长的。老师被孩子亲近喜欢后,也很容易将心比心,喜欢孩子。
3、避免跟孩子非议老师。有时候,家长可能会对某位老师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是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不是。即便孩子向家长说老师的不是,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但要避免火上浇油,并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对老师进行公正友善的评价。要知道,对于青少年来讲,他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很多事情上都会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师生关系进一步闹僵。
4、引导孩子情绪变动力。不可否认,有极少数的教师教学方法或是性格特质的确不是特别尽如人意。这个时候要让孩子意识到,某位老师并不能代表某个学科,更不能代表某项知识,要引导孩子学会化不满为动力,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实际上,当孩子的学业( )依赖于对某位老师的喜恶时,反倒会促进孩子与教师的关系。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