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伟(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出处:全景式教学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学也在过度追求知识技能的快速、高效习得。
学生的认知本来有N条路径,而一些教学在诱导甚至指定学生沿着最直、最快的“高速公路”前进,很少留时间让他看见更多的其他路径,很少留时间让他选择其他的路径。即使是学生走上了我们划好的“高速公路”,也会把这条路上所有的坎坷和障碍替学生提前清除,把这条“高速公路”上所有的岔路口全部堵死,保证他不会走错,直达目标,最快地学会、最多地学会。在这样的“剧本”里,学生沿着“无障碍高速公路”径直前进,却只是被动的操作工,而没有发现和创造。
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该栽的跟头要栽,该走的弯路要走,一条不能少,一步不能缺。因为,他今天走的弯路越少,未来的迷途就越多。任何让孩子不经努力、靠捷径就获得的成功和快乐,其实都是“有毒”的——学生一直在这种情形中学习,习得了知识,却没有增智长慧,不仅不利于他未来独立、多元、灵活、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养成“总想走捷径”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比视野和能力的单一更让人担忧的。
下面是我教学生自己慢慢感悟、从容生长、真实自然的学习过程:
我改编的练习题是:一张长方形铁皮,长20米,宽15米。从它身上剪掉一块边长5米的正方形铁片后,剩下的铁皮的周长是多少米?
这一道题,有个学生做了近两节课,一共做了10次(错了9次)!
第一次,她做成了求剩下的面积。我直言不讳地告诉她:错了!并调理她的心态:不过没关系,学习从来都是“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学习就是不断地试错,找到一种错误的路径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并鼓励她自己找出错在了哪里。她说求成了面积,并正确解释了自己的思路:用原来的面积-剪掉的面积=剩下的面积。
接着,我引导她进一步区分、理解了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于是她进行了第2次尝试。我默默看着她自己先后划掉了两次错误的算式,没有任何介入。她边划边自言自语地说:忘了加括号。
然后,她重新做了第3次,并给我解说:先求剩下的长和剩下的宽,然后用长加宽的和乘以2。我鼓励地说:尝试换一种思路和方法……很棒,不过又错了!你还愿意自己试一试吗?
于是有了她的第4次的口述做法,用原来的周长减去剪掉的周长。我提醒她:“有时候,我们仅凭想象可能会有想不到的地方,你还可以……?”她接到:“那,我画画图。”
于是,就有了第5次做法:她画出图来,并用虚线把剩下的分割成A、B两部分,分别求出周长然后再相加。我耐心提醒:又错了!错误的原因是只标出了已知条件,没有标出问题,能不能把要求的周长包括哪几条边标注出来。
于是有了她的第6次做法,而且她非常欣喜、坚定地告诉我:这次一定是对的!我很欣慰!她经过自己一步步地钻研,问题的正解、她的成功与信心终于都破土而出!
我趁热打铁,让她把第6种做法再确认一遍,并让孩子对比思考:明明剪掉了一块,为什么原来周长是70,现在还是70呢?孩子经过对比和思考,自己发现剪掉后,移动新生的两边,到剪掉的两边位置,1到6号边,正好又连接成了原来的长方形,所以没变。
这时,她已经信心爆棚!我道:“很棒了,不过这题满分100的话,你仍然只能得33.3分。”她愣住了,一脸的茫然和怀疑。于是,我还是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让她反复读“从它身上剪掉一块边长5米的正方形铁片”这句话,尝试自己看出问题所在。她终于恍然大悟:剪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她喃喃念叨:挪动一点点位置就不一样了,有无数种剪法。
然后,我们商量出用分类的方法来思考,她很快就想全了所有的类型:刚才是从( )上剪,还有从( )上剪,在中间剪,而且还用对比变前和变后的方法迅速解决。最后,我让她整体盘点,把三种情况的各种解法都复述一遍,相当于一共做了10次!至此,这个学生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了很多困难,栽了很多跟头,看见很多问题和障碍,更发现了症结的所在。
最后她总结自己的收获时,不仅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解答这道题,还收获了一项超越数学的能力和素养:题目、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信息和现象,要用分类的方法找全所有可能,然后才能完美解决。我相信这些东西是“智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它远比学会解决几道数学题的意义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而这都拜慢养和试错所赐。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注册家庭山的小故事猜猜看,家庭教育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教师教学更轻松。有咨询、入群和投稿等需求,请联系小编家教故事猜猜看(微信号:jjgscck888)。